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15篇)

| 鄭詩2

“兩彈一星”事業(yè)的巨大成功,是 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的生動體現(xiàn)。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15篇)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1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一代科學家用實際行動完成了外國幾代科學家的任務,在此之中,兩彈一星算是最具影響力和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偉大壯舉。

1958年,毛澤東同志先后在各個會議上說“美國說我們中國二十年也造不成兩彈一星,我們就證明給美國政府看看,我們中國沒有那么好欺負!”在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李富春和聶榮臻元帥的主持下,制訂了《1956至195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決心讓嘲笑我們的國家后悔去吧!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西北戈壁羅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1號”發(fā)射成功。“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標志。

“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的戈壁上風餐露宿,雖然條件極為艱苦,但是為了祖國的未來,他們堅持搞出了原子彈和氫彈,突破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堅強決心。

199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給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在“兩彈一星”研制者身上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那種不屈不撓、勇于攀登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2

12月5日,榮成市舉行郭永懷畫冊首發(fā)暨“永遠的懷念”征文比賽頒獎儀式、“永遠的懷念”演講比賽決賽、“永懷教育獎”發(fā)布和“永懷講堂”開課等6項系列紀念活動,深刻懷念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感人事跡,繼承和弘揚郭永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偉大精神和紅色基因,凝聚新時期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想共識。

郭永懷是我國著名應用數(shù)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早年留學海外,致力于聲障研究,1956年突破阻撓回國,在核彈、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研制中作出重要貢獻。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犧牲,同月被授予烈士稱號。1985年被追授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為紀念郭永懷的光輝一生,10月16日,榮成市政府建設的郭永懷事跡陳列館開館,并將每年12月5日定為“郭永懷犧牲紀念日”,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為了讓更多人知曉永懷、學習永懷,更好地弘揚和傳承郭永懷精神,本報集中刊發(fā)郭永懷部分同事、學生、親友訪談及郭永懷的真實故事,共同緬懷這位大國工匠。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3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偉大成就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全國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國60華誕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的功臣。我們向功臣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參與“兩彈一星”事業(yè)的所有科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人和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為了這一事業(yè)獻身的同志們表示深切的懷念。

50年代中期,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舉,面對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fā)展趨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毅然作出發(fā)展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zhàn)略決策。1956年,研制導彈、原子彈被列入我國的12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僅用4年時間,1960年我國就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導彈。1964年,我國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1970年,我國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wèi)星上天。從此之后,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彈設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研制和發(fā)射了各種型號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導彈和運載火箭,潛艇水下發(fā)射成功,發(fā)射多顆返回式衛(wèi)星、地球同步軌道及太陽同步軌道衛(wèi)星。“兩彈一星”不僅為我們建立戰(zhàn)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增強了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戰(zhàn)能力,而且?guī)恿宋覈呒夹g及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經(jīng)濟建設和科技進步?!皟蓮椧恍恰笔聵I(y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斗志,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發(fā)了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指出的那樣:“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

“兩彈一星”事業(yè)的巨大成功,有賴于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的生動體現(xiàn)。但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優(yōu)勢和條件,都要通過參與這一事業(yè)的所有人員特別是他們中的功臣來實現(xiàn)?!皟蓮椧恍恰惫Τ紓兊淖饔脴O其重要,功臣們的業(yè)績彪炳史冊,功臣們的精神光耀千古,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國外學有所成,擁有優(yōu)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為了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國。幾十年中,他們?yōu)榱俗鎳腿嗣竦淖罡呃?,默默無聞,艱苦奮斗,以其驚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創(chuàng)造著人間奇跡。“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絕不受別人欺侮”,是他們的堅定信念。愛國主義是他們創(chuàng)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他們不怕狂風飛沙,不懼嚴寒酷暑,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沒有儀器,自己制造;缺少資料,刻苦鉆研。就是這樣,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chuàng)造出“兩彈一星”的驚人業(yè)績。

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兩彈一星”的研制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術跨越。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前蘇聯(lián)、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在導彈和衛(wèi)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面跨越了傳統(tǒng)的技術階段?!皟蓮椧恍恰笔侵袊嗣駝?chuàng)造活力的產(chǎn)物。

人類即將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新世紀的國際科技和經(jīng)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高素質(zhì)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的競爭。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發(fā)展,就要努力學習和發(fā)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團結(jié)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4

“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我國幾代科技人員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結(jié)果。他們把生命置之度外,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作,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沒有他們,就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的中國!

科學家們頭頂烈日,腳踏溫度達60攝氏度的地面,不叫苦,不叫累,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困難,闖過了一道道生死關,他們的毅力難道不值得我們贊頌嗎?

我國科技杰出代表鄧稼先為了原子核的誕生,放棄了美國種種優(yōu)厚的待遇,仍回到祖國。他為了早日使原子核誕生,在試驗場和戈壁大漠過了十年的單身生活。為了原子核,他甚至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難道這種精神我們不應該學習嗎?

雖然現(xiàn)代生活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我們?nèi)圆荒苁ミ@種精神,我們應該刻苦鉆研難題,應該不畏艱難險阻,像一匹匹駿馬勇往直前!我們不能再荒廢年華了,不能再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了。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勇于攀登。

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有了“兩彈一星”,有了遨游太空的現(xiàn)實,我們應該為祖國驕傲。讓我們一起努力,勇往直前,為祖國增添燦爛輝煌!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5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強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教育。很多從事“兩彈一星”研究的科研人員都在國外學有所成。那時,國外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比國內(nèi)優(yōu)越,但他們?yōu)榱诵轮袊慕ㄔO事業(yè),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國。幾十年中,他們?yōu)榱俗鎳腿嗣竦睦娑D苦奮斗,以驚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愛國主義是廣大科研工作者創(chuàng)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我們要弘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要確立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并掌握建設祖國的基本才干和技能,練就建設祖國的過硬本領。要培養(yǎng)務實精神,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必須將報國之志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樹立主人翁觀念,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為實現(xiàn)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兩彈一星”的研制過程中,廣大科研工作者互相幫助、團結(jié)友愛,充分體現(xiàn)了集體主義精神。研究人員來自五湖四海,為了祖國的強大和民族的振興走到一起。面對重重困難,他們表現(xiàn)出同舟共濟、同甘共苦、互助友愛、生死與共的集體主義精神。同事之間情同手足,戰(zhàn)友之間情深似海,這種團結(jié)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促使“兩彈一星”研究集體凝聚成了一個向心力極強的戰(zhàn)斗集體和一個具有強大戰(zhàn)斗力的團隊。正是因為這種團結(jié)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廣大科研工作者才戰(zhàn)勝了重重困難,創(chuàng)造出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用“兩彈一星”精神中的團結(jié)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引導廣大知識分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強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兩彈一星”的研制體現(xiàn)了艱苦奮斗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廣大科研工作者不懼嚴寒酷暑,不畏狂風暴沙,在茫茫戈壁灘上,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兩彈一星”的巨大的成功。我們要樹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樹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以自己的知識能力和頑強斗志,開創(chuàng)新事業(yè)。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6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xiàn)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發(fā)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yè)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xiàn)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y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zhì),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

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yún)⒓訒h。醫(y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

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zhuǎn)了一小圈,表示已經(jīng)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zhì)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7

上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jīng)成為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xiàn)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qū)。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著大洋彼岸的祖國。

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xiàn)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為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克服百般阻撓之后,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fā)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制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制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yè)的最前沿,突破無數(shù)科研難題,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8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xù)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川。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jié)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fā)現(xiàn)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fā)了物理學獎。

1948年夏天,錢三強懷著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戰(zhàn)亂中的祖國。他回國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興奮中騎著自行車趕到長安街匯入歡慶的人群。隨后,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隨解放區(qū)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

中共中央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lián)艹?萬美元,要他幫助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面的儀器和資料。看到共產(chǎn)黨的領導人在新中國尚未建立時就有這種發(fā)展科學事業(yè)的遠見,錢三強激動得熱淚盈眶。從國外歸來后,他于開國大典當天還應邀登上了天安門。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fā)展本國核力量后,他又成為規(guī)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lián)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并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yōu)秀人才推薦到研制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fā)展原子彈后,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yǎng)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yǎng)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核專家,并在這一領域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fā)展速度。

人們后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xié)調(diào)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yè)的發(fā)展,強調(diào)不僅要服務于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9

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喂水。

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于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xiàn)場幾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zhuǎn)移到西南山區(qū)備戰(zhàn)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jīng)醫(yī)生搶救方轉(zhuǎn)危為安。后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后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后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出院后,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西北。由于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進醫(y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10

1960年12月,我國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關,突破原子彈,同時,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對氫彈作理論探索。

1961年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告訴他,經(jīng)研究批準,決定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內(nèi)向沉默,喜歡做基礎理論研究,不喜歡搞應用研究,自認為不適宜從事研制氫彈這種大系統(tǒng)科學工程。而且,他當時的原子核理論研究正處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關鍵時期。

不過,于敏沒有猶豫,因為他忘不了“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帶給他的慘痛記憶,他忘不了少年時代的那個關于“蓋世英雄”的信念。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庇诿粽f,“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p>

于敏所說的“欺負”,并非僅指過去而言。20世紀50年代,美國等核大國多次威脅使用核武器來打擊中國?!翱姑涝臅r候,美軍統(tǒng)帥麥克阿瑟就曾建議用核武器襲擊中國。它是真的在進行核訛詐、核威懾,不是報紙上說說玩兒的?!庇诿艋貞浀馈?/p>

自此,于敏走上了氫彈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他愿“了卻君王天下事”,但并不為了“贏得身前身后名”。

于敏的身影在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消失于公眾的視野。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

1960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于敏等人的帶領下,對氫彈原理和結(jié)構作了初步探索,并解決了一系列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問題,產(chǎn)生了六十多篇論文,但均作為秘密文件保存。

1965年1月,于敏率領“輕核理論組”攜帶所有資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調(diào)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1965年9月底,于敏率領研究人員趕在國慶節(jié)前夕奔赴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利用該所假期間空出的J501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當時國內(nèi)速度最快)完成了加強型原子彈的優(yōu)化設計。

同年10月下旬,于敏為上海研究人員作了“氫彈原理設想”系列學術報告,提出了兩級氫彈的原理和構形的設想,并在計算機上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計算。

在上海的近百個日夜,于敏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初級到能量傳輸?shù)綒鋸棿渭壍脑淼綐嬓位就暾臍鋸椑碚摲桨浮?/p>

當于敏將整理出來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報告時,同志們?nèi)呵榧^,高呼“老于請客!”請客的還有另外一人。當氫彈原理的方案傳到北京后,鄧稼先第二天即飛到上海,聽完于敏的匯報后十分興奮,請大家吃了一頓螃蟹。

氫彈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揚,恨不得立馬就造出氫彈。但是,氫彈原理還需經(jīng)過核試驗的檢驗。接下來的一年,于敏他們忙于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lián)和英國之后,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制造技術的國家。

但在試驗現(xiàn)場的于敏,看著蘑菇云翻滾而上,仍不覺得圓滿,直至聽到測試隊報來的測試結(jié)果時,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jié)果完全一樣!”

于敏確信他的氫彈原理是正確的,他也確信,我國已經(jīng)取得了設計實戰(zhàn)氫彈的自由。

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這次的蘑菇云更大,仿佛一顆人造“大太陽”,爆炸點以北250公里處仍能看到,煙云升離地面10公里。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的速度為世界之最。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lián)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

爆炸成功后,氫彈須根據(jù)實戰(zhàn)需要進行武器化并裝備部隊。于敏接著對氫彈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過早“點火”幾率等作了優(yōu)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于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并不接受?!昂宋淦鞯难兄剖羌茖W、技術、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tǒng),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彼f。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11

1935年9月,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畢業(yè)后的實習期間,錢學森充分地感覺到作為弱國國民的辛酸。當時的中 國,在歷經(jīng)了百余年的貧弱之后,中國人在國外留學,被歐美列強國家的人 極端的輕蔑,中國人飽受美國人的歧視。

1936年10月,錢學森進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成為美國籍匈牙利人科學家馮·卡門的得意弟子。師生二人在長期的教學過程和科研研究中, 彼此磨合,留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的馮?卡門先生是剛剛興起的航空科學 中的頂尖科學家,是動力學上的教授。初次和錢學森見面的馮卡門對這位儀表莊重的年輕人倍加贊許。他提出了很多問題,不過都被才思敏捷的錢學 森回答出來。之后的幾年中,錢學森先后獲得了數(shù)學博士學位、航空工程碩 士學位、航空博士等學位,并成為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火箭研究小組的主要 成員之一。

40年代初,錢學森和另一個航空科學家馬林納合力發(fā)表了重要的研究 報告《遠程火箭評論與初步分析》,這一論文成為美國研制對地導彈和探空 火箭的理論基礎。此外,錢學森還參加了美國核武器研制的"哈拉曼工程"。

1945年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火停息后,國內(nèi)解放戰(zhàn)爭也在節(jié) 節(jié)勝利,錢學森先生意識到民族解放、復興在即,他決定要回國投身到祖國 的建設中,但是歸國路途確實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艱難。

1950年,因為懷疑錢學森是美國共產(chǎn)黨員,美國取消了他參加機密研 究機構的資格。錢學森以此為契機,用回國探親這個理由準備回到闊別許久 的祖國。正當他要動身的時候,卻被美國移民當局扣押,幸好被同事以一萬五千元美金保釋出來。但此后,美國屢次阻擾他回國,錢學森遭到了美國長達五年的扣留和迫害。

據(jù)錢學森晚年時候的講述,在美國羈絆的五年中,他時刻不忘回國,每 一天都在準備著行李。由于美國政府的刻意壓制,家中的生活條件很差,還 要經(jīng)常搬家。好在妻子蔣英賢良淑德,撫慰了他那寂寥無助的心。妻子蔣英 毅然辭退家中所有的女傭,一個人包攬了家中所有的家務活。

在這五年當中,錢學森先生并沒有放棄回國的打算,他在美國加州學院 任副教授,在教書之余,不忘繼續(xù)研究自己的學術,并在1953年發(fā)表了《從 地球衛(wèi)星軌道上起飛》一文,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論》更是引起了行業(yè) 領域的轟動。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12

在錢驥的干部檔案里,組織對他的鑒定評價常常是:“學習積極,業(yè)務知識面廣,肯鉆研,非常注意積累國外技術情報資料。

工作后,錢驥摘錄了幾萬張文獻卡片,都是用蠅頭小字寫成的。幾麻袋的資料在錢驥眼里是來之不易的專有信息庫,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從自己的麻袋里找到答案。

對別人請他幫忙指導完善的科學報告,錢驥總是應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字一字推敲,大段大段地補充,而不留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在署名中加上錢驥的名字,他總是一筆勾掉。

改革開放后,一向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錢驥大力支持中國學生去西方國家留學。

“他不光支持國家派遣留學生出國,也十分支持自費留學?!卞X驥的兒子錢振宇回憶,1980年左右,單位里有的年輕人聯(lián)系到了自費留學,為了得到單位的批準,有人常帶著禮物到家里來,希望錢驥在單位里能批準同意他們出國留學。

“父親每次都會謝絕禮物,但對他們出國深造卻十分支持?!卞X振宇說。

事后錢振宇會問父親:“他們出了國不回來怎么辦?”錢驥說:“雖然有些人可能會不回來,但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會回到祖國貢獻力量。”

1983年4月,錢驥患病住院。在生命最后的時光里,他仍然心系工作,病房床頭上總是堆滿了各種技術資料和刊物。每當有人來看望他時,他總是叮囑別人帶來所要的資料,詢問的總是衛(wèi)星研制和技術攻關進度……

就這樣,錢驥用他全部的熱愛和心血,走出了隱秘而偉大的一生,踐行了一位航天科研工作者對祖國的承諾。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13

他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修完了美國普渡大學四年的博士學位,他還被中國人民授予一個無比光榮的稱號“兩彈元勛”。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鄧稼先。

1948年,鄧稼先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一轉(zhuǎn)眼,一年多過去了,鄧稼先取得了別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學位。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帶著滿腦子的原子知識和給父親的兩雙中國還不能生產(chǎn)的尼龍襪,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國。

轉(zhuǎn)眼,已經(jīng)到了1959年6月,剛剛開始研究工作的鄧稼先和他的團隊們,遇到了蘇聯(lián)公開違約,撤走專家的大麻煩。中央決定自己動手,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設計的負責人。在遇到了一個蘇聯(lián)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shù)學時,鄧稼先在數(shù)學家周光召的幫助下,推翻了原有結(jié)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shù)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shù)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鄧稼先放棄優(yōu)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雖歷經(jīng)千辛萬苦而百折不回,受盡磨難而決不放棄。回國后,“舍棄小家而為大家” 成了鄧稼先的真實寫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絢麗的鮮花,誰會注意鄧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鄧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長久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的結(jié)果。

1985年,鄧稼先因長期接觸核物質(zhì),患上了肝癌。幾天之后,醫(y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換上了癌癥。他無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的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卻安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的這么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這位中國的“兩彈元勛”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的親人,他的祖國。

他,肩負著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獨自行走。只留下一個寂寥而孤獨的背影,見證他的堅強不屈。于是,是他,鄧稼先,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顆璀璨的新星閃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國后,一肩扛下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重擔,告別了城市的璀璨燈火,隱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著最粗最苦的重活,渾然忘記自己曾有過家喻戶曉的輝煌。也是他,帶領堪稱中國最優(yōu)秀的團隊,硬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也正是他,秉承中華傳統(tǒng)的謙虛內(nèi)斂,創(chuàng)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這樣默默地將一生奉獻給祖國,奉獻給科學。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14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fā)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guī)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

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于是,他寧愿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這種對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個愛國父親。一天,父親的一位老朋友夾著偽政府的公文包到鄧家來拜訪。沒想到,那位朋友剛一進門,平時一向很和氣的父親突然勃然大怒,很嚴厲地質(zhì)問他:“你來干什么?這里不歡迎你這樣的人?!迸笥岩幌伦用靼琢耍亨囅壬窍幼约航o日本人辦事。

朋友羞愧難當,正想辯解什么,父親一聲怒吼:“你出去!”這件事,給童年的鄧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產(chǎn)生了最樸素的愛國意識。那時,日本侵略者每占領一座中國城市,就強迫中國人去參加所謂游行集會,慶賀他們的勝利;如果不去,就會被殺頭。

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學生開會游行。鄧稼先雖然很氣憤,但又不能不去。當游行剛剛要開始的時候,他就扯碎了發(fā)給他們的小紙旗,還不覺得解氣,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腳,感到很揚眉吐氣。

但這一幕校一個穿便衣的特務看見了。特務找到校長,要校長交出這名學生。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素材篇15

“于敏”這個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因為他曾經(jīng)“隱姓埋名”3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于敏才進入公眾視線。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

“秘密”和“隱身”背后,是我國的核武器氫彈研究。正是“于敏”組織領導的攻關小組,找到了氫彈技術的突破途徑,完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的氫彈方案。今天,88歲的于敏院士,坐在輪椅上,接過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項。如果用一句話形容于敏的一生,或許“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最貼切的。

今年88歲的于敏生于河北省寧河縣一個普通職員家庭,少時憑借聰慧勤奮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像很多有抱負的莘莘學子一樣,大學為于敏開啟了一扇物理之門,然而不同的是,走過這扇門,這個由本土培養(yǎng)的科學家?guī)ьI著他的攻關組,又為祖國推開了“氫彈”之門。

1967年6月,我國西北羅布泊上空,蔚藍色的天空驟然升起一團熾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幾百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急劇翻滾的烈焰騰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云。中國人從此擁有了氫彈,當量330萬噸級,于敏這個名字從此也與中國氫彈技術緊緊連在了一起,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于敏”的條目下赫然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說起當年,于敏淡淡的笑著:

于敏:大家都非常的高興,我當然也很高興。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