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

| 徐球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大家都準時在電視機前進行收看了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篇1】

2011年,圍繞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連續(xù)7年增產,李振聲認為高產區(qū)糧食增產難度加大,而中低產區(qū)增產潛力巨大。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環(huán)渤海三省一市的中低產田上,牽頭提出建設“渤海糧倉”,向鹽堿地要糧。兩年后,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通過研發(fā)、集成、示范推廣耐鹽優(yōu)質高產農作物品種等措施,提高環(huán)渤海低平原4000萬畝中低產田、1000萬畝鹽堿荒地的糧食增產能力。2013年,即項目啟動的當年,82歲的李振聲先后8次前往滄州看他心愛的麥子。令人難忘的是在中科院南皮生態(tài)農業(yè)試驗站,當清晨的陽光傾斜地照射著麥苗,李振聲的身影早已屹立在略帶一絲寒意的微風中。人們難以想象前一天他剛剛經歷了旅途顛簸,也似乎忘記了這是一位出門需要帶呼吸機才能休息的老人。

由于長穂偃麥草耐鹽性強,以它為親本培育的耐鹽小偃麥新品種“小偃60”具備耐鹽、抗旱、高產、穩(wěn)產等優(yōu)點,適宜在土壤含鹽量0.3%以下中輕度鹽堿地上種植,2017年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經試驗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7.9%-11.4%,成為渤海糧倉示范推廣的主導品種。為了加強小麥耐鹽育種工作,李振聲帶領課題組發(fā)展了一套完整的小偃麥種質規(guī)?;瘎?chuàng)制體系,并建立了一套綜合評價小偃麥耐鹽特性的方法?!安澈<Z倉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實施期間,累計在河北、山東、天津和遼寧示范推廣8016.7萬畝,增糧209.5億斤,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影響。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篇2】

李振聲1931年出生在山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遇到連續(xù)大旱,村里人把樹皮都吃光了。因為饑餓,他父親患上嚴重的胃病,在他13歲時撒手人寰。這讓李振聲深知糧食的珍貴。

1948年,完成高中二年級學業(yè)的李振聲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決定輟學到濟南尋找工作。那時,山東農學院一則招生啟事中的“免費食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試考成功,從此走上小麥育種的道路。

1951年,李振聲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位于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從事牧草栽培工作。1956年,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他被調往位于陜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yè)生物研究所工作。

上世紀50年代,小麥條銹病一年能“吞掉”120多億斤口糧,讓本就吃不飽的中國人更加饑腸轆轆。在楊凌,李振聲體會到條銹病的可怕:穿黑褲子在麥地里走一趟,褲子就會變成黃色,不少農民在田里抱頭痛哭。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篇3】

李振聲苦苦思索后大膽設想:能不能通過牧草與小麥雜交,培育出一個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呢?“小麥經過了數千年的人工栽培,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抗病基因逐漸喪失;野草在自然界通過層層篩選,是非常好的抗病基因庫?!?/p>

李振聲的設想得到了植物學家聞洪漢和植物病理學家李振岐的支持。他牽頭組建青年科學家課題組,對牧草和小麥“遠緣雜交”展開攻關。

開展遠緣雜交研究有三道難關:雜交不親和,很難實現雜交;雜種不育,后代像馬和驢的后代騾子一樣,沒有生育能力;后代“瘋狂分離”,抗病性狀很難保持。他們迎難而上,從數百種牧草中挑選了12種與小麥雜交,發(fā)現長穗偃麥草的后代長得最好。偃麥草花期比小麥晚,他們加燈補光調整開花期,使它提前兩個月開花,成功授粉。一個雜交種看著很好,下一代卻面目全非了,他們就一次次地重復鑒定、篩選。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篇4】

農業(yè)領域,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聲。他們分別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和“雜交小麥之父”。

1951年,李振聲從山東農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當時,遺傳選種實驗館有遺傳組、生理組和栽培組三個課題組,李振聲被分到了栽培組。在這段時間里,他對800多種牧草都做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

1956年,國家開始呼吁支持大西北地區(qū)的建設,李振聲放棄了在北京優(yōu)越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條件,前往了陜西楊凌的一個小鎮(zhèn)。

抵達抵達這里不久后,李振聲就遇到了一場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小麥黃銹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被戲稱為"小麥癌癥",在發(fā)病時,小麥葉片上會布滿金黃色孢子囊。在風吹過時,這些孢子會如同花粉一般四處飄散,迅速傳播開來。

在那一年,全國小麥都遭受了大規(guī)模減產,糧食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李振聲認識到,缺乏基因多樣性是導致小麥遭受大規(guī)模疾病侵害的核心原因。依賴小麥內在的資源來解決抗病問題是不可能的。

最終,他決心投身于小麥改良研究,堅持要為農民培育出能夠抵御疾病的優(yōu)質小麥品種。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事跡【篇5】

李振聲,男,漢族,中共黨員,1931年2月生,山東淄博人,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九屆全國____委員。他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和農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專家,系統(tǒng)研究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開創(chuàng)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創(chuàng)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tǒng),開辟了小麥磷、氮營養(yǎng)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

他組織實施農業(yè)科技“黃淮海戰(zhàn)役”、提出并推動“渤海糧倉”項目建設,為促進我國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和“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2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