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

| 邱妹

于敏,核物理學家,曾毅然服從國家需要,一張書桌,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隱姓埋名28載,從零開始探索氫彈理論研究,與時間賽跑,守護國防安全,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

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篇1

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伴隨震耳欲聾的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云,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那一刻,于敏并沒有在現(xiàn)場,而是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計算的結(jié)果完全一致,他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說:“我這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無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p>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yè),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大學畢業(yè)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yè)后,他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選中,來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蘇聯(lián)等國相繼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核競爭,我國的核科學事業(yè)也全面上馬。毛澤東強調(diào),“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1961年,組織決定讓正在研究原子彈的于敏轉(zhuǎn)而投身到氫彈研究中。這讓已經(jīng)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初露頭角的于敏始料未及?!吧婕暗膶W科很多,并且搞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所以當時我就答應了,說,好!我轉(zhuǎn)!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庇诿粽f。

原子彈和氫彈一個屬于核裂變,一個屬于核聚變,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當時的中國,研究者們對氫彈的了解幾乎一片空白,美國甚至公開表示,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于敏說:“杜魯門跟艾森豪威爾都赤裸裸地講,他們絕不能讓中國搞氫彈,并且派軍艦,帶著核武器到我們近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氫彈?!?/p>

接受了這份工作,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yè),從此一起成為了國家最高機密。面對技術(shù)封鎖,他們從零開始、四處奔波。1965年,于敏帶領團隊前往華東計算機所,開始了中國核武器發(fā)展史上著名的氫彈原理突破“百日會戰(zhàn)”。當時,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都要依靠研究所唯一的一臺晶體管計算機。計算機每周只有十個小時能留給氫彈計算,并且大多數(shù)是在深夜。與于敏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至今都對于敏表現(xiàn)出的扎實的物理功底、敏銳的科學直覺印象深刻:“每一個時刻的計算結(jié)果打印一張紙,一會就是一大摞紙。我們就盯著這個紙,看這些物理量的變化。有一天于敏就很敏感地發(fā)現(xiàn)這個量不對了。他腦子里面非常清晰地知道這些概念該增加了還是該減少了、該正的該負的。”

于敏是“兩彈一星”元勛里少有的沒有出國留學經(jīng)歷的“國產(chǎn)”科學家。談到他在氫彈研制中的貢獻,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將他比作“足球場上總能臨門一腳、應聲入網(wǎng)、起關(guān)鍵作用的人”。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lián)用了4年,中國僅僅用了2年8個月?!巴耆揽孔约旱牧α浚蠹覉F結(jié)協(xié)作,開拓創(chuàng)新,是可以創(chuàng)造出奇跡出來。發(fā)達國家能做出來的,我們也能夠做出來,并且更快?!庇诿粽f。

核武器的跨越式發(fā)展,為中國的和平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于敏敏銳地分析,美國核武器的設計已經(jīng)接近理論極限。為了限制他國發(fā)展,美國很可能會促成國際社會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因此,他和鄧稼先立即上書中央,建議我國應加快核試驗步伐。杜祥琬介紹:“我們還有哪幾次必須要做的實驗,否則我們的核武庫就停在一個半截的發(fā)展,他用了一個詞,叫‘功虧一簣’,就是不要差這么一點,將來后悔都來不及?!?/p>

此后,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鄧稼先的建議書方向進行,成功研制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戰(zhàn)略核武器,掌握了中子彈技術(shù)。1996年,我國簽署了全面禁核試驗條約。于敏、鄧稼先的戰(zhàn)略眼光,為我國的國防科技現(xiàn)代化建設,爭取了寶貴的十年時間。于敏說,核武器,不是用來殺人,而是要自衛(wèi)。爭分奪秒研制核武器,對維護世界和平至關(guān)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先覺說:“美國現(xiàn)在在做反導,一般的武器很難突破它的防御。如果把對方的武器完全控制起來,它就能為所欲為。做那種控制的是不行的,我們的這種研究是對維護整個世界的和平有很重要的作用?!?/p>

“現(xiàn)在,請于敏同志領獎”……

這是20年前的今天、1999年9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表彰現(xiàn)場。這是于敏一生中僅有的兩次公開亮相之一。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shù)獎勵大會上,向坐在輪椅上的于敏頒發(fā)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獎勵證書。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做著“驚天”的事業(yè),于敏卻把自己隱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中。多年來,面對“氫彈之父”的贊譽,他一直婉拒,他說,“這不符合科學”?!斑@話不科學,當然我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團結(jié)?!?/p>

于敏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家里的客廳掛著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是他心目中的完人。

于敏: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于敏:我覺得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guī)律、科學的態(tài)度,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quán)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

于敏:一個人總有思想,總有他的信仰。這個信仰應該是中華民族,學好真本事,給國家做點事,給民族做點事。

73歲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題為《抒懷》的詩總結(jié)自己,其中兩句,“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正是他沉默而又不凡的一生的寫照。

今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隨著他的逝世,“兩彈一星”獲得者目前僅3人健在。

在兒子于辛眼中,科研工作以外的父親,是位慈祥可敬的普通人。共和國即將迎來70歲生日之際,得知父親獲得首次頒發(fā)的“共和國勛章”,于辛最想替父親表達的一句話是,這不是父親一人的榮譽。他說:“我們?yōu)樗〉玫膫ゴ蟪煽兌械津湴?,也為他獲得這一榮譽而自豪。但是我父親一定會認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參加這一事業(yè)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因為他始終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

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篇2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shù)獎勵大會上,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shù)發(fā)展的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于敏被授予了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只要國家需要,于敏都欣然從命,并不斷在新的領域取得突破。于敏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人生足矣!

時間回到50多年前。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為核彈家族的一員,原子彈,中國有了。但是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氫彈,氫彈成為新中國核彈家族亟待補充的重要一員。當時正在中國近代物理所進行理論研究的于敏,接受了一項國家重任,在重重技術(shù)封鎖的國際環(huán)境中,從零開始研制氫彈。

于敏:氫彈既有工程問題,又有技術(shù)問題,又有科學問題。是三者都有的一種尖端技術(shù),所以要學的東西很多,我不懂的東西很多。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很快扎進去掌握了氫彈的相關(guān)知識。一年后,于敏根據(jù)上級指示調(diào)入核武器研究院,帶領部分同事去上海出差,利用那里的計算機集中力量攻克氫彈原理。他帶領大家選擇出了三個最有可能實現(xiàn)突破的模型進行驗證。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有一天就很有趣呢,他就說這個物理量不對了。我們?nèi)ゲ榱瞬闆]有錯誤啊,邏輯上、指令上有沒有錯誤,查也沒有錯誤。就這么追。最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晶體管壞了,把這個晶體管一換全部這問題就解決了。

于敏洞察入微的能力對氫彈模型最終的成功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經(jīng)過三個月的緊張測算,一個無可挑剔的運算結(jié)果出現(xiàn)了。這三個月,也成為中國氫彈史上最著名的“百日會戰(zhàn)”,載入史冊。

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爆炸威力同于敏計算的結(jié)果完全一致。試驗成功的這一刻,于敏并沒有在現(xiàn)場,而是在北京守候在電話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于敏:我這個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不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前蘇聯(lián)用了6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我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成為世界上研制出氫彈速度最快的國家。

在于敏的床頭,我們能看到他擺放整齊的各類專業(yè)書籍和他最愛看的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成為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于敏:我覺得作為一個科研人員,這個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guī)律,科學的這個態(tài)度,這個不會被物欲所惑,外面有什么物欲,不要被它所迷惑,不為權(quán)勢所屈。

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篇3

“于敏”這個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因為他曾經(jīng)“隱姓埋名”3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于敏才進入公眾視線。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

“秘密”和“隱身”背后,是我國的核武器氫彈研究。正是“于敏”組織領導的攻關(guān)小組,找到了氫彈技術(shù)的突破途徑,完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gòu)型的氫彈方案。今天,88歲的于敏院士,坐在輪椅上,接過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的獎項。如果用一句話形容于敏的一生,或許“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最貼切的。

今年88歲的于敏生于河北省寧河縣一個普通職員家庭,少時憑借聰慧勤奮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像很多有抱負的莘莘學子一樣,大學為于敏開啟了一扇物理之門,然而不同的是,走過這扇門,這個由本土培養(yǎng)的科學家?guī)ьI著他的攻關(guān)組,又為祖國推開了“氫彈”之門。

1967年6月,我國西北羅布泊上空,蔚藍色的天空驟然升起一團熾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幾百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急劇翻滾的烈焰騰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云。中國人從此擁有了氫彈,當量330萬噸級,于敏這個名字從此也與中國氫彈技術(shù)緊緊連在了一起,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于敏”的條目下赫然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guān)鍵作用”。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gòu)型,美國的T-U構(gòu)型和中國的于敏構(gòu)型。說起當年,于敏淡淡的笑著:

于敏:大家都非常的高興,我當然也很高興。

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篇4

兩人都為中國核武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于敏那時卻不曾踏出國門一步,他對此有些許遺憾?!叭绻诂F(xiàn)在,重新上大學,我當然會留學?!彼f,“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后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jié)果的時候回來”。

少年于敏有一個執(zhí)著的信念:在那個內(nèi)亂外侮的國土上,盡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馳騁沙場,但他相信,總會有諸葛亮、岳飛式的蓋世英雄出現(xiàn),能夠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個世紀后,自己會成為這樣的“蓋世英雄”。

男兒何不帶吳鉤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時代歷經(jīng)軍閥混戰(zhàn)和抗日戰(zhàn)爭,在戰(zhàn)亂中度過。在那個自視為“亡國奴”的屈辱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里“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的國殤。

兵火轟隆的日子里,于敏性喜安靜,喜歡讀唐詩宋詞和歷史演義。他崇拜諸葛亮運籌帷幄、決戰(zhàn)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傾慕岳飛和楊家將的精忠報國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凜然正氣。他把為國紓困的希望寄托在這些人物身上。

1941年,于敏進入天津木齋中學讀高中,因成績優(yōu)異被推薦轉(zhuǎn)學至耀華中學讀高三。此時,他遇到了兩位恩師。

語文老師王守惠,講解古文和古詩詞時,必會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個大的時空中,將寫作的背景、文學的淵源和價值以及作者的家事等講得透徹明了。這種教學方法使于敏很受啟發(fā):思考和分析問題也應如此,將對象置于一個大的環(huán)境之中,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去觀察和分析。他也因此發(fā)現(xiàn)了自己為何會傾心于《三國演義》里的恢宏場面和弘大背景,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正是源于其開闊的視野以及善于把微觀的事情放在宏觀的大環(huán)境中進行分解和縷析。

另一位是數(shù)學老師趙伯炎,講課時喜歡講授數(shù)學題的各種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來由,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種耳濡目染盡管只有一年,卻使于敏受益終生,他由此逐漸養(yǎng)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善于從宏觀角度處理微觀問題,具有開闊視野和戰(zhàn)略眼光,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

于敏意識到,他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紓困之路——內(nèi)向好靜思,不喜交際,喜歡動腦不喜歡動手,這樣的自己適合學習科學。因此,當朗誦起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時,于敏想到,他的“吳鉤”就是科學,他要用科學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

1945年高中畢業(yè)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但他發(fā)現(xiàn)那兒的老師并不喜歡刨根問底和追本溯源,難掩失落。更失落的是,強調(diào)動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適合“心靈手不巧”的他。沉靜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傾心于理科,他喜歡并選修了理論物理,并最終棄工從理,轉(zhuǎn)至理學院物理系。

在物理系,于敏的學號1234013常年排在成績排行榜的第一名。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學畢業(yè)生,并考取了張宗燧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yè)后,被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器重,調(diào)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當時,國內(nèi)沒人懂原子核理論,于敏的研究對于中國來說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國際原子核物理的發(fā)展情況和研究焦點,對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國際前沿。

20世紀50年代,基本粒子研究尚無大進展,于敏在平均場獨立粒子運動方面發(fā)表了《關(guān)于重原子核的殼結(jié)構(gòu)理論》《關(guān)于原子核獨立粒子結(jié)構(gòu)的力學基礎》等頗有分量的論文。

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后因量子力學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代表團訪華,對于敏的才華和研究成果大為驚嘆?;厝毡竞蟀l(fā)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

1962年,在原子核理論中創(chuàng)立了集體運動模型的丹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玻爾訪問北京,于敏擔任翻譯,兩人探討過學術(shù)問題。玻爾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親自邀請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謝。

與同時期從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數(shù)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國留學或進修。王淦昌曾留學德國,鄧稼先和朱光亞曾留學美國,郭永懷曾留學加拿大和美國,彭桓武和程開甲曾留學英國。

于敏那時卻不曾踏出國門一步,他對此有些許遺憾?!叭绻诂F(xiàn)在,重新上大學,我當然會留學?!彼f,“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后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jié)果的時候回來”。

三十余年后,當自己唯一的博士研究生藍可即將畢業(yè)時,于敏并沒要求她留在身邊做研究。“于老師希望我出國留學,完成他的‘留學夢’?!彼{可說。

“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強調(diào)獻身祖國。”藍可說,“于老師建議我出國兩年,開過眼界后就回國作貢獻。”

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人物事跡篇5

1960年12月,我國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關(guān),突破原子彈,同時,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對氫彈作理論探索。

1961年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告訴他,經(jīng)研究批準,決定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內(nèi)向沉默,喜歡做基礎理論研究,不喜歡搞應用研究,自認為不適宜從事研制氫彈這種大系統(tǒng)科學工程。而且,他當時的原子核理論研究正處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關(guān)鍵時期。

不過,于敏沒有猶豫,因為他忘不了“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帶給他的慘痛記憶,他忘不了少年時代的那個關(guān)于“蓋世英雄”的信念。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庇诿粽f,“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p>

于敏所說的“欺負”,并非僅指過去而言。20世紀50年代,美國等核大國多次威脅使用核武器來打擊中國。“抗美援朝的時候,美軍統(tǒng)帥麥克阿瑟就曾建議用核武器襲擊中國。它是真的在進行核訛詐、核威懾,不是報紙上說說玩兒的?!庇诿艋貞浀馈?/p>

自此,于敏走上了氫彈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他愿“了卻君王天下事”,但并不為了“贏得身前身后名”。

于敏的身影在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消失于公眾的視野。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

1960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于敏等人的帶領下,對氫彈原理和結(jié)構(gòu)作了初步探索,并解決了一系列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問題,產(chǎn)生了六十多篇論文,但均作為秘密文件保存。

1965年1月,于敏率領“輕核理論組”攜帶所有資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調(diào)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1965年9月底,于敏率領研究人員趕在國慶節(jié)前夕奔赴上海華東計算技術(shù)研究所,利用該所假期間空出的J501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當時國內(nèi)速度最快)完成了加強型原子彈的優(yōu)化設計。

同年10月下旬,于敏為上海研究人員作了“氫彈原理設想”系列學術(shù)報告,提出了兩級氫彈的原理和構(gòu)形的設想,并在計算機上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計算。

在上海的近百個日夜,于敏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初級到能量傳輸?shù)綒鋸棿渭壍脑淼綐?gòu)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方案。

當于敏將整理出來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報告時,同志們?nèi)呵榧^,高呼“老于請客!”請客的還有另外一人。當氫彈原理的方案傳到北京后,鄧稼先第二天即飛到上海,聽完于敏的匯報后十分興奮,請大家吃了一頓螃蟹。

氫彈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揚,恨不得立馬就造出氫彈。但是,氫彈原理還需經(jīng)過核試驗的檢驗。接下來的一年,于敏他們忙于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lián)和英國之后,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制造技術(shù)的國家。

但在試驗現(xiàn)場的于敏,看著蘑菇云翻滾而上,仍不覺得圓滿,直至聽到測試隊報來的測試結(jié)果時,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jié)果完全一樣!”

于敏確信他的氫彈原理是正確的,他也確信,我國已經(jīng)取得了設計實戰(zhàn)氫彈的自由。

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這次的蘑菇云更大,仿佛一顆人造“大太陽”,爆炸點以北250公里處仍能看到,煙云升離地面10公里。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的速度為世界之最。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lián)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

爆炸成功后,氫彈須根據(jù)實戰(zhàn)需要進行武器化并裝備部隊。于敏接著對氫彈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過早“點火”幾率等作了優(yōu)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于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并不接受?!昂宋淦鞯难兄剖羌茖W、技術(shù)、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tǒng),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彼f。

2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