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學家的事跡700字五篇

| 鄭詩2

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涌現(xiàn)出多少名人呀!他們像顆顆璀璨的星辰,裝點著星空。張衡便是其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代科學家事跡范文,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古代的科學家事跡范文一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wěn)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后臨朝執(zhí)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xiāng),先后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xiàn)象。據(jù)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shù)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后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后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制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xiàn)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jù)說什么星從東方升起來,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fā)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fā)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墻、房屋發(fā)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xiàn)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fā)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制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里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fā)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里,發(fā)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fā)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fā)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fā)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fā)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伙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yè)績 .

古代的科學家事跡范文二

從小蔡倫就到皇宮里5261去當太監(jiān),擔任職位較低的4102職務——小黃門,后來得到漢和帝1653的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

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監(jiān)督工匠為皇室制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而經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chuàng)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蔡倫看到當時大家寫字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太貴,絲綿紙不可能大量生產,而且都存在缺點。于是,他就研究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wǎng)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wǎng)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里浸漬一段時間,然后搗爛成漿狀物,再經過蒸煮,最后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就變成紙了。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不僅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由他監(jiān)制的紙被人們稱為“蔡侯紙”。

古代的科學家事跡范文三

上語文課,老師要大家找出喜歡的一位科學家,并在課堂上報告,于是我興沖沖的到小書蟲樂園找到一本描述中國偉大科學家張衡的故事。張衡是東漢偉大的科學家,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并且喜歡思考,兒時便展現(xiàn)出驚人的天賦。長 大后雖受人提拔,但他仍然放棄了當官的機會,而專注的`埋首于研究中。

張衡可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樣樣精通,其中在數(shù)學、天文和機械的表現(xiàn)更為突出。他發(fā)明了有名的地動儀”,這個地動儀能夠很即時的測出地震的位 置,有一次,地動儀顯示出洛陽西方有地震,當時人們都不相信,過了幾天,快馬入京報告發(fā)生了地震,方位正是洛陽的西方,此時大家不得不佩服張衡的發(fā)明。地 動儀不僅成為地震測量的始祖,更顯示出當時張衡擁有不凡的科學能力。

張衡的另一發(fā)明渾天儀”打破了原本中國人對天文的蓋天說”,這個發(fā)明能夠準確的顯示出日月星辰的運行方向,絲毫不差;他后來發(fā)明了水鐘來讓渾天儀 自動運轉,變成了兼具報時功能的水運渾天儀”。此外,他還打破了人們對日蝕和月蝕的迷信,提出了科學的解釋;他也計算出圓周率到小數(shù)第二位。這些發(fā)明和 貢獻,在當時的技術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

張衡一生的成就,受到世界各地科學家的推崇。我們要學習他主動思考的精神,也要感謝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為我們的科學研究打下扎實的根基。

古代的科學家事跡范文四

在家人心目中,黃道婆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謙虛,如此的謙虛,如此的無私,如此的勤勉,如此的潛心鉆研。為家鄉(xiāng)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了改善人們生活和勞作的艱辛,她把能紡一根紗的織布車改為能紡三根、五根的腳踏車;她把用手來剝棉籽的方法改成了用軋車來軋棉籽,她第一次用使用軋車時,因為不小心,就把腳扎了,鄉(xiāng)親們發(fā)現(xiàn)了,就把她送進了小診所,醫(yī)生說,要休息兩三天就可以下床工作了,可是她又迫不及待想要修好軋車,就偷偷地溜回去;因為鄉(xiāng)親們學識不高,不會使用軋車和紡織車,黃道婆就耐心地一點一點交給他們,只要他們不會黃道婆就會毫不煩厭地教他們;黃道婆雖然學識不高,但她設計做棉被的機器時就像金榜題名過的名師一樣,游刃有余,讓木匠贊不絕口,連聲稱贊;在生活里,有人會問黃道婆,為什么要幫助她的鄉(xiāng)親們致富呢?這也是我想問的問題,我猜黃道婆會說:“鄉(xiāng)親們是養(yǎng)大我的,怎么能忘記他們呢?”這就是個善良的黃道婆。

黃道婆再設計機器時,十分細心,為了不讓鄉(xiāng)親們扎到腳,為了不讓鄉(xiāng)親們勞累,為了不讓鄉(xiāng)親們操心,為了不讓鄉(xiāng)親們擔心棉花會質量不好……她都絞盡腦汁地解決問題。

“黃婆婆,黃婆婆,兩個筒子兩匹布。”黃道婆用勤勉的雙手,轉變了人生,扭轉了命運。這就是一個無私、善良的黃道婆。

古代的科學家事跡范文五

張衡出生在河南省南陽縣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

他從小聰敏過人,對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充滿了興趣。尤其讓他著迷的是天空中那些神話般的日月星辰,這讓他對天空充滿了遐想。

一次,他和媽媽去挖野菜,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張衡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長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媽媽帶他回家時,自己的影子卻縮成一團了。

以后,每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縮成一團時,就催媽媽趕快回家做午飯。

他還喜歡聽媽媽講有關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陽光普照,母親給他講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銀光堆積如水,母親便把小張衡抱在懷里,給他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灑滿天空時,媽媽告訴他天上文曲星的傳說和二十八星宿的神話。

有一次,母親給他講完故事,很久不見他回應,于是拍拍他的小臉蛋,問道:“張衡,你在干嗎?”

“我在數(shù)星星?!?/p>

母親很奇怪,疑惑地問道:“天上的星星動來動去,你怎么能數(shù)得清呢?”

“可是,我發(fā)現(xiàn)這些星星并沒有亂動啊。你看那顆星,它往西邊移動,而它旁邊那些小星星也跟著移動呢!”

母親一看,果然是張衡說的那樣。就這樣,小張衡毫無厭倦地一邊觀察一邊數(shù),他可以數(shù)到一千多顆呢。

張衡不僅聰明,讀書也非常仔細用心。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會主動向他人請教。

到10歲的時候,張衡就已經熟讀《詩經》,同時還閱讀了很多其他的書籍,對其中的天文、歷法知識非常熟悉。

有一次,私塾先生給學生們講《詩經》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時,把“流火”解釋為“落下的一晃而過的大火星”。

先生說大火星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流星。

張衡覺得先生的話有矛盾,就立刻站起來說出與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釋:“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螢惑星(即火星),‘流’是螢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來,他又引證《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等書中有關論述,一口氣說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區(qū)別。

就這樣,張衡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好奇心,憑著對它們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6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