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

| 夢熒

2023年3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在北京逝世。那么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僅供參考。

2024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

2024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精選篇1)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謨出生于上海金山一個愛國軍官家庭??谷諔?zhàn)爭期間,尚在幼年的王小謨跟隨父親輾轉后方,堅持抗日??谷諔?zhàn)爭勝利后,王小謨隨家人返回上海,就讀于上海虹口小學。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王小謨同家人奔赴解放區(qū),移居北京。

1956年,王小謨考入北京工業(yè)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工程系。1961年,王小謨以八木天線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畢業(yè)設計獲北京工業(yè)學院畢業(yè)設計一等獎;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現(xiàn)中國電科14所)。

在14所期間,王小謨在總體室工作,參加了408雷達的研制,并擔任了583三坐標雷達專業(yè)組副組長,參與了國內研制583雷達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設計。

之后583三坐標雷達研制工作被迫中斷,王小謨調離原技術崗位,被安排到14所計算機房當機房管理員。王小謨沒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計算機的機會,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計算機的原理與運用,這使得王小謨成為我國較早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專家,并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達時率先采用自動化技術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4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精選篇2)

王小謨說,雷達事業(yè)的重大意義,就是要為國家站崗放哨。

1961年,從北京工業(yè)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專業(yè)畢業(yè)的王小謨,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國電科14所),從事雷達研究。

雷達被稱為國防“千里眼”。上世紀60年代起,三坐標雷達成為當時國際雷達研究的前沿領域。此前,14所已在蘇聯(lián)專家?guī)椭麻_始三坐標雷達的研制。1960年,隨著中蘇關系破裂,蘇聯(lián)撤走專家,只留下一摞資料。

當時,我國電子工業(yè)水平整體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達裝備部隊。面對嚴峻的形勢,王小謨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達,為國爭光!”

一番苦心研究后,王小謨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在當時世界領先的脈內掃頻方法,為日后的雷達研制打下基礎。一年后,英國才提出同樣的技術方案。

1969年,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王小謨與同事們投身貴州黔南大山,創(chuàng)建電子工業(yè)部第38研究所(今中國電科38所),開啟了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歲月——

住在四面透風的油氈茅棚里,交通不便、食物匱乏……而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1972年,王小謨被任命為總設計師,主持研制首部國產(chǎn)三坐標雷達。

經(jīng)過十余年的大膽創(chuàng)新、潛心研制,歷經(jīng)無數(shù)次試驗失敗的至暗時刻,1984年,我國第一部集成化、數(shù)字化、自動化的三坐標雷達在貴州山溝中成功問世!

此后,我國三坐標雷達一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xiàn)我國防空雷達從單一警戒功能向精確指揮引導功能的重大躍升。三坐標雷達家族由此成為我國國土防空網(wǎng)的主干力量。

2024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精選篇3)

1985年12月,王小謨被任命為38所所長。1988年底,38所整體遷建安徽合肥。

在調整遷建過程中,王小謨率領38所干部職工一方面穩(wěn)妥完成了千頭萬緒的遷建任務,另一方面又全力保證科研生產(chǎn)不受影響。按照王小謨發(fā)展出口裝備創(chuàng)匯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產(chǎn)了JY-9、384等先進雷達,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不僅解決了38所遷建合肥資金匱乏的問題,完成了38所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更創(chuàng)造了中國雷達出口的新奇跡。1995年,JY-9雷達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2年2月,王小謨被任命為中國電子工業(yè)總公司軍工局局長,時年54歲的王小謨由此開啟了預警機裝備的論證與研制之路,推動實現(xiàn)了我國國土防空網(wǎng)從地面向空中的飛躍,更是推動實現(xiàn)了我國從國土防空向攻防兼?zhèn)涞闹卮筠D型。

1992年,我國正式啟動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合作研制預警機的工作。1993年6月,王小謨調任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并出任中方負責人。研制過程中,王小謨創(chuàng)造性提出背負式、大圓盤、三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新型預警機方案,同時力排眾議,堅持同步安排國內配套研制,使得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相控陣雷達收發(fā)組件、大型天線罩和系統(tǒng)軟件等重大關鍵技術,從而將預警機發(fā)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2024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精選篇4)

20世紀90年代,通過多年艱辛的談判,我國與外方簽訂合同,共同開發(fā)一架發(fā)展型預警機,王小謨擔任中方總設計師。這是一項技術高度密集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少數(shù)幾個國家擁有研制能力。然而,2000年,迫于西方某大國壓力,合作方單方面終止預警機合作研制合同。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小謨向上級建議“立足自主、研制國產(chǎn)預警機!”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中央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

西北大戈壁上的試飛現(xiàn)場,夏日驕陽似火,把漫天黃沙烤得熱氣騰騰。預警機封閉的機艙內,溫度達到了40多攝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即使裹皮大衣也瑟瑟發(fā)抖,每次下機后耳朵都不停地轟鳴,兩三個小時聽不清聲音,而且預警機試飛會有生命危險。年近七旬的王小謨,經(jīng)常帶著技術人員苦干,一上機就是4個多小時,晚上經(jīng)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兩個多月。

一年時間,王小謨帶領的團隊就把地面樣機做好了,又過了一年,樣機飛上了天。隨后,他們又打破了從科研樣機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預言,僅花費了5年時間。

2024年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事跡材料(精選篇5)

如果說1956年來到大學學雷達是機緣巧合,那么后來的歲月中,王小謨則是義無反顧地為雷達事業(yè)付出了畢生精力,成就了輝煌人生。

1961年,王小謨以八木天線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畢業(yè)設計獲北京工業(yè)學院畢業(yè)設計一等獎;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當時蘇聯(lián)專家剛剛撤走,留下了三坐標雷達的設計方案。室主任給了他一摞三坐標雷達方面的資料,這是國內當時在三坐標雷達方面的幾乎全部資料,而中國對三坐標雷達的研制是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的,王小謨感到非常幸運,“這是給了我們搞最尖端科技的機會”。

王小謨仔細研究了蘇聯(lián)專家的方案,覺得不夠滿意,又廣泛涉獵了各國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被國家批準,這個方案被公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也因為這個項目,他被提為副總設計師,此時,他才剛工作了三年。

1969年,他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遷”方式新建雷達研究基地的部署,投身到貴州參與創(chuàng)建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38所。當時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王小謨甚至還出現(xiàn)過身體浮腫的情況,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小謨依舊堅持了下來,并在那里與中國雷達界的精英們一起,成功研制出第一部自動化三坐標雷達,在國內首次采用計算機技術,雷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xiàn)了我國防空雷達從單一警戒功能向精確指揮引導功能的重大躍升。1985年,該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王小謨排名第一。

1993年,他調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以一個領軍人的身份,開始向國產(chǎn)預警機事業(yè)發(fā)起總攻。

24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