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謨科學家事跡材料范文
王小謨科學家事跡大家知道是什么樣的嗎?王小謨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王小謨科學家事跡材料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王小謨科學家事跡材料范文【篇1】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式。
一架“背”著“大蘑菇”的飛機,作為空中編隊的排頭兵,引領著龐大機群,米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
播音員激動地說:
“空中方隊過來了,帶隊長機就是我國自主研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空警2000預警機,我們的藍天驕子!”
這是中國預警機第一次在全球觀眾面前,公開亮相!
觀禮臺上,王小謨指著飛機,眼含熱淚。
那一刻,不僅是中國預警機技術的輝煌展現(xiàn),更是王小謨等無數(shù)科研人員心血和智慧的結晶。
王小謨,這位“千里眼”的締造者,望著自己親手打造的“藍天驕子”。
他心中涌動的,是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科技的執(zhí)著追求!
王小謨的一生,是與雷達事業(yè)緊密相連的一生。
1961年,他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從此,他就將自己的青春和才華,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yè)。
王小謨科學家事跡材料范文【篇2】
他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2023年3月6日,王小謨溘然長逝,享年84歲。
王小謨說,雷達事業(yè)的重大意義,就是要為國家站崗放哨。
1961年,從北京工業(yè)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專業(yè)畢業(yè)的王小謨,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國電科14所),從事雷達研究。
雷達被稱為國防“千里眼”。上世紀60年代起,三坐標雷達成為當時國際雷達研究的前沿領域。此前,14所已在蘇聯(lián)專家?guī)椭麻_始三坐標雷達的研制。1960年,隨著中蘇關系破裂,蘇聯(lián)撤走專家,只留下一摞資料。
當時,我國電子工業(yè)水平整體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達裝備部隊。面對嚴峻的形勢,王小謨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達,為國爭光!”
王小謨科學家事跡材料范文【篇3】
他主持研制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等多部世界先進的雷達,引領中國預警機事業(yè)實現(xiàn)跨越式、系列化發(fā)展。
他堅信“中國人一定能行”,終其一生為祖國國防事業(yè)打造“千里眼”。
他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新中國成立75周年前夕,王小謨被追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1956年,王小謨考入北京工業(yè)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工程系。1961年,王小謨以八木天線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畢業(yè)設計獲北京工業(yè)學院畢業(yè)設計一等獎;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
在14所期間,王小謨在總體室工作,參加了408雷達的研制,并擔任了583三坐標雷達專業(yè)組副組長,參與了國內研制583雷達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設計?!癬___”期間,王小謨受到沖擊,583三坐標雷達被迫中斷,王小謨被調離原技術崗位,被安排到14所計算機房當機房管理員。王小謨沒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計算機的機會,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計算機的原理與運用,這使得王小謨成為我國較早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專家,并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達時率先采用自動化技術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小謨科學家事跡材料范文【篇4】
從1980年代開始,王小謨著手策劃預警機的研制,并組織規(guī)劃和實施了機載預警雷達的關鍵技術攻關,取得了一定突破。1992年,他調任中國電子工業(yè)總公司軍工局局長,正式踏上預警機裝備的論證與研制之路,開始推動我國國土防空網從地面向空中的飛躍。當時,國內出現(xiàn)不同聲音,有人建議整機購買,有人主張合作研制。王小謨認為,我國研制條件確實差一些,但只要努力還是有把握的。他在原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分析會上堅定地表示:“我國研制預警機的條件已經具備!”
1992年,我國正式啟動與先進國家研制預警機的合作,項目被命名為“圓環(huán)工程”,王小謨任中方負責人。研制過程中,王小謨創(chuàng)造性提出背負式、大圓盤、三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新型預警機方案,并堅持同步安排國內配套研制,使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相控陣雷達收發(fā)組件、大型天線罩和系統(tǒng)軟件等重大關鍵技術,從而將預警機發(fā)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7月,由于西方大國阻撓施壓,外方單方面中止了項目。但王小謨帶領科研團隊繼續(xù)攻關,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拿出了樣機,讓“圓環(huán)工程”起死回生,令外國專家瞠目結舌。
王小謨科學家事跡材料范文【篇5】
1969年12月底,王小謨被任命為38所總體室的臨時負責人;1972年,王小謨被任命為國產第一部三坐標雷達——383的總設計師,13年磨一劍,克服地處“三線”、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極端閉塞和艱苦的不利條件,于1984年4月完成設計定型。383雷達的研制成功,不僅填補了國產三坐標雷達的裝備空白,也使得三坐標雷達成為我國雷達設計研制的一個新領域,更對實現(xiàn)我國國土防空網從概略引導向精確引導的轉變,作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383雷達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87年,王小謨作為全國14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之一,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
1985年12月,王小謨被任命為38所所長。1988年底,38所調整遷建終于正式啟動,38所整體遷建安徽合肥。
在調整遷建過程中,王小謨率領38所干部職工一方面穩(wěn)妥完成了千頭萬緒的遷建任務,另一方面又全力保證科研生產不受影響。按照王小謨發(fā)展出口裝備創(chuàng)匯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產了JY-9、384等先進雷達,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不僅解決了38所遷建合肥資金匱乏的問題,完成了38所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更創(chuàng)造了中國雷達出口的新奇跡。1995年,JY-9雷達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