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
“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篇一
于敏,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核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他將個人志向服從祖國需要,默默為我國國防事業(yè)奉獻了終生。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于敏的感人事跡。
一.為強國而改變專業(yè)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屬天津市)的一個普通百姓家庭。他7歲時開始在蘆臺鎮(zhèn)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梁啟超之子,中國導彈控制系統(tǒng)創(chuàng)始人之一梁思禮等大佬在此中學就讀過)。
1944年,18歲的于敏考入了北大工學院,他在校園中平常最愛干的事情,除了夏天到景山(崇禎皇帝曾在此自縊)乘涼學習,冬天在宿舍裹著舊軍大衣學習,就是到數(shù)學系旁聽。除了勤奮學習之外,他的天分在下列故事中展露無疑。
在某次數(shù)學系組織的考試中,因試卷難度非常之高,連專修數(shù)學的北大天才們,最高分也不到60分,平均分更是掉到僅剩20分,然而老師居然掏出來一張100分的滿分試卷,上面的考生姓名,正時旁聽生于敏。
于是,于敏的天才之分,很快響徹北大。但是,就在入學第二年的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讓于敏見識到了物理、科學的威力。懷著不能讓祖國落后于世界強國的夢想,1946年,于敏毅然轉(zhuǎn)入了物理系學習。1951年,研究生畢業(yè)的于敏,被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了中科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同事包括有鄧稼先,金星南等人,全是日后的功勛大佬,兩彈一星奠基人。
隨著1952年美國人引爆了第一顆氫彈,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以及后來的炮擊金門和邊境沖突中,帝國主義多次肆無忌憚地對中國進行核訛詐。對此,毛澤東多次強調(diào)“美國的原子訛詐,是嚇不倒中國的”;后來又下達了緊急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為響應毛澤東主席號召,國家成立了只有8個人的原子核物理小組,于敏有幸參與其中,他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不到4年的時間內(nèi),所發(fā)表的多篇論文就讓我國的原子核研究屢上新臺階。我國第一本原子核物理專著《原子核物理講義》,就是于敏和楊立銘合著的。
1957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理論物理學泰斗朝永振一郎帶領學者訪華,當他得知于敏竟然沒有一丁點留學經(jīng)歷,完全靠基本物理學著作和自己,從零開始研究時。驚訝并欽佩的稱贊于敏為“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這讓于敏從國內(nèi)科學家,跨入了世界物理知名人士行列。
二.為應對列強核威脅第二次轉(zhuǎn)型
1961年10月30日,蘇聯(lián)引爆了那顆著名的沙皇炸彈(氫彈),比在日本的那顆原子彈威力,還大出了整整3846倍,一時間,舉世嘩然。然而,此時中蘇關系破裂,白頭鷹和棕熊對我們虎視眈眈,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更是直接挑明,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為了積極應對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國家決定在成功發(fā)射原子彈的基礎上,進一步研制氫彈。所以,就在蘇聯(lián)試爆氫彈同年的某一個冬日,錢三強再次找到了于敏,并直言不諱的表示,希望他能從研究原子彈轉(zhuǎn)為研究氫彈。
這對于于敏個人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因為原子彈和氫彈雖然名字聽起來差別不大,但實際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氫彈的原理是核聚變,他在原子核領域研究了十多年,眼看就要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現(xiàn)在轉(zhuǎn)行意味著將要放棄原來的一切,重新開始。
然而,為了祖國的需要及國家的強盛,于敏忍痛割愛,坦然接受了這次轉(zhuǎn)行。而且為了保密需要,他從此隱姓埋名28年之久,放棄了原來可以成名世界的機會,默默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作貢獻。
對于氫彈的研究,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這項研究主要的難度就在于計算的繁復。當時中國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
于敏不畏艱難,發(fā)揮自己記憶力驚人的優(yōu)勢,率領工作組成員人手一把計算尺、算盤,廢寢忘食地計算。在持續(xù)的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且依靠自己的理論,舉一反三的進行探索,終于,在1965年完成了氫彈的理論突破。
在理論突破后,于敏又率領科研團隊遠赴大西北的核試驗場,進入了緊張的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一句祖國需要,讓這些原本走到哪國都能享受超高額待遇的專家,學者,遠赴千里到戈壁灘當起了野人,無人知曉,工資待遇微薄,家人失聯(lián),還要長年累月經(jīng)受高強度輻射。
這一切,終于換來了我國引爆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后,1967年6月17日的一聲巨響(中國引爆第一顆氫彈)。更加驚喜的是,這二彈之間研發(fā)時間相隔之短,創(chuàng)下了當時的世界之最,令外國同行驚嘆不已!
因為從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爆炸,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lián)用了六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六個月,而當時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外界援助的中國,竟然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次的于敏團隊給那些瞧不起中國的列強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三.提高核武器的實戰(zhàn)性,擊破列強的核威懾
在氫彈研發(fā)成功后,于敏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中國雖然擁有了核武器,但在實戰(zhàn)性上還有很大的不足,如果要保證國家的安全,還得繼續(xù)研發(fā)出更實用的中子彈和小型化的核武器。
面對美國、法國與前蘇聯(lián)相繼研發(fā)出了中子彈,于敏寢食難安,他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率領科研團隊于1988年研制成功了中子彈。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自覺已經(jīng)擁有了足夠強大的核威懾,開始在國際社會呼吁全面禁核,限制其他國家的核發(fā)展。緊急之下,于敏又帶領團隊,僅用46次核試驗就研制成功了第二代小型核武器,趕在1996年7月30日中國政府宣布加入全面禁核試條約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29日,完成了最后的兩次實驗,而美國走完這個完整的過程,用了1054次!
于敏院士,就是這樣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帶領中國科研團隊實現(xiàn)核突破,吊打了同期西方半個世紀的幾代科學家,讓中國在核大門關閉之前,擁有了足以平視美國的底氣。從而徹底擊破了列強們的核威懾。
總之,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核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他將個人志向服從祖國需要,默默為我國國防事業(yè)奉獻了終生。
于敏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yè)的精神,值得人們尊敬與學習,他不畏列強、勇于為國爭光的斗志,更加值得我們敬佩與稱贊。我們應當向他那樣,努力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奮斗終身。
“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篇二
于敏,男,__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他是我國杰出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fā)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面對祖國的召喚,他隱姓埋名2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熱血忠誠,默默奉獻給國防尖端科技事業(yè),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為建設強大國防、奠定我國大國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9年,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2015年,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__親自為其頒獎……這些榮譽的背后,是于敏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為我國氫彈研制和國防尖端事業(yè)鞠躬盡瘁、奉獻一生的真實寫照。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wèi)和平,黨中央作出研制“兩彈一星”的英明決策。
1961年,時年34歲的于敏,面對祖國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我國核武器研制事業(yè)。他說:“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p>
對于敏來說,工作幾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帶領大家反復討論研究,謹慎選擇技術途徑,認真試算物理模型。有時,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shù)據(jù),他甚至趴在地上,繪出一條條特征線,然后馬上跟大家講解。于敏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因為產(chǎn)生靈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他的領導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無休止地工作,總是派一位同事與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個數(shù)據(jù)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他突然發(fā)現(xiàn)原設計中一個數(shù)據(jù)可能有問題,但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他深知知道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還是立即報告了上級,要求暫停試驗。經(jīng)過一天一夜的查找,終于弄清了這個不利因素可以為另一個抵償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向上級報告可以繼續(xù)試驗。上級領導問他:“再發(fā)現(xiàn)問題怎么辦?”于敏認真地答道:“再發(fā)現(xiàn)問題,我再如實報告?!闭沁@種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使我國核試驗成功率之高為世界所先。
在于敏潛心鉆究的20多年間,他帶領著科研團隊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實現(xiàn)了氫彈原理的突破——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zhàn)”;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發(fā)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在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簽署之前,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熱核試驗時間。
198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1987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1987年、,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作者);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201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等稱號。
“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篇三
九十三歲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得主于敏
一輩子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淡
于敏,著名核物理學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他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對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
2019年1月16日,“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最后一次在公眾前露面還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__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親自頒發(fā)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而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也就經(jīng)歷過兩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并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fā)言。
他并不習慣這樣的大場合,因為此前的幾十年里,他一直都是隱姓埋名。
一藏就是30年
其實,于敏自己也沒想到這輩子會與氫彈結(jié)緣,沒想到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綁得這么緊。他原本以為會在鐘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然而,一次與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的秘密談話,讓他的人生改變了軌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應邀,冒雪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一見到于敏,錢三強就直言不諱地對他說:“經(jīng)所里研究,請報上面批準,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樣?”
從錢三強極其嚴肅的神情里,于敏立即明白,祖國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理論也要盡快進行。
接受任務后,于敏便轉(zhuǎn)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從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一藏就是30年。
30個月的奮戰(zhàn)
氫彈理論的探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的研究是絕對保密的,要想從報紙或者雜志上找到關于氫彈一星半點資料完全不可能。因此,要在短期內(nèi)實現(xiàn)氫彈研制理論上的突破,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和同事們知難而進,廢寢忘食,晝夜奮戰(zhàn)。然而,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始終找不到氫彈原理的突破口。
轉(zhuǎn)折發(fā)生在1965年。
那年9月,一場創(chuàng)造歷史的上?!鞍偃諘?zhàn)”最終打破僵局。在這次持續(xù)3個多月的艱難科研攻關中,于敏帶領同事們發(fā)現(xiàn)了實現(xiàn)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gòu)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5個多月后,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
當年,從基礎研究轉(zhuǎn)向氫彈研究工作,曾有不少人替于敏感到惋惜。
而于敏自己卻從未后悔。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他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他說,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yè)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回答問題有“三不”
于敏在科研中有一項特殊的本領,就是善于抓住物理本質(zhì)來判斷物理現(xiàn)象發(fā)展的結(jié)果,被簡稱為“粗估”。與他共事多年的何祚庥院士稱:“于敏的這種粗估方法是理論研究的靈魂?!?/p>
一次,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在北京作學術報告。當時于敏只有32歲。這位專家剛把實驗的準備、裝置及過程介紹完,于敏便對坐在他旁邊的何祚庥說出了這個過程的分支比大約是多少,邊說邊在左手心上寫著這個數(shù)字。
“這是一個較為稀有的核反應過程,你怎么知道的?”何祚庥反問道。
“先聽下去?!庇诿魯[手制止他追問。
最后,法國專家公布了他的實驗結(jié)果,果然不出于敏所料。
“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并不復雜……掌握住這一方法就能估出它的數(shù)量級來。”于敏說的方法確實并不復雜,但要真正自如地掌握并運用并不容易。物理學家的水平高低常表現(xiàn)在對一些基本理論、方法、技巧的掌握上。而這正是于敏有很高造詣之所在。
在單位,大家都知道,向于敏請教有“三不”:一是不論時間、場合,隨時隨地可以提問題;二是不論范圍,物理、力學乃至其他相關學科都可以問;三是不論問題大小難易,一樣耐心解答。
許多同事們都有這樣的感覺,于敏總是將自己的知識、方法、訣竅乃至最重要的想法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
有一次,所里一位姓曾的年輕科研人員與同事討論一道難題,結(jié)果誰都做不出來。于是,他找到于敏。于敏邊講邊算,答案很快就得出來了??墒切≡圆粷M足,繼續(xù)刨根問底。于敏一時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便老老實實地說,回家后再想想。
第二天一上班,于敏就找到小曾說:“你看看這個推導?!毙≡豢?,沒想到于敏給他寫了整整三頁紙。
常年埋頭工作,于敏能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直到退居二線后,他終于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了。那段日子,每當夫妻二人外出時,同行的人總能夠看到老夫妻相濡以沫,相互關照的溫馨場景。
“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篇四
在1988年被媒體報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于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p>
于敏從事的“高級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和核武器。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鉆研多年后,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從那時起,于敏轉(zhuǎn)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
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
由于大型計算機機時非常緊張,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團隊幾乎時刻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shù)據(jù)計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會戰(zhàn)”最終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尋常的直覺,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shù)據(jù)中理出頭緒,抽絲剝繭,帶領團隊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設計方案。
然而,設計方案還需經(jīng)過核試驗的檢驗。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處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員吃的是夾雜沙子的饅頭,喝的是苦堿水,茫茫戈壁飛沙走石,大風如刀削一般,冬天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道路凍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應非常強烈,食無味、覺無眠,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時要歇好幾次、吐好幾次。即便如此,他仍堅持解決完問題才離開基地。
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中國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1969年,于敏帶領團隊來到了四川綿陽的深山里,研究核武器。他判斷,“核武器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果喪失威懾能力,我們就要重新受到核訛詐?!?/p>
他不敢停止腳步。但長期在艱苦環(huán)境里工作,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于敏上臺階都要用手抬著腿才能慢慢上去,同事都勸他休息,他堅持要到小山岡上觀測火球。由于操勞過度,在工作現(xiàn)場,他幾近休克。1971年10月的一天深夜,于敏再次因為過度勞累休克……
2015年1月,89歲的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坐在輪椅上,華發(fā)稀疏,滿臉謙遜祥和。上一次像這般“拋頭露面”,還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并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fā)言。對于敏而言,他并不習慣這樣的場合,在隱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處很自在。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長逝,享年93歲。
“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篇五
國產(chǎn)土專家
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后,發(fā)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
與鄧稼先的暗號
于敏發(fā)現(xiàn)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后,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xiàn)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覀冇行缕娴陌l(fā)現(xiàn),它身體結(jié)構(gòu)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nèi)耸植粔?。”“好,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p>
與死神三次擦肩而過
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喂水。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于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xiàn)場幾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zhuǎn)移到西南山區(qū)備戰(zhàn)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jīng)醫(yī)生搶救方轉(zhuǎn)危為安。后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后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后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西北。由于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進醫(y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靠古詩詞安眠
于敏雖然是一位大物理學家,但他最大的愛好,是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他從小就會背不少古詩詞。由于學習和工作的繁忙,多年來于敏的休息時間一天只有6個小時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詩詞的安眠來完成這6個小時的睡眠的。
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篇六
于敏,一個曾經(jīng)絕密28年的名字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國產(chǎn)專家一號”——人們這樣親切地稱呼于敏。
沒有留過洋,卻也成為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在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他毅然服從國家需要,開始從事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一切從頭開始,裝備實在簡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幾把算尺和一塊黑板。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需要解決各方涌來的問題,僅有5%的時長可以留給氫彈設計。
科研大樓里一宿一宿燈火通明,人們?yōu)榱俗聊ヒ粋€問題,常常通宵達旦。于敏的報告,與彭桓武、鄧稼先等人的報告相互穿插,聽講的人常常把屋子擠得水泄不通。
“百日會戰(zhàn)”令人難忘。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gòu)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深處,蘑菇云騰空而起,一聲巨響震驚世界。新華社對外莊嚴宣告: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qū)上空爆炸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lián)用了4年,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記載: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用熱血書寫歷史豐碑
有人尊稱他為“氫彈之父”,于敏婉拒。他說,這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個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進入北京大學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jié)構(gòu)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zhuǎn)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中國核武器技術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他與鄧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學家多次商議起草報告,分析我國相關實驗的發(fā)展狀況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提出爭取時機,加快步伐的戰(zhàn)略建議。
在核試驗這條道路上,美國進行了1000余次,而我國只進行了45次,不及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們用熱血書寫的一座座振奮民族精神的歷史豐碑!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這是參加“兩彈一星”研制的科學家代表、“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于敏在大會上發(fā)言。新華社記者王新慶攝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獲了應得的榮譽。
20年前,在國慶50周年群眾游行的觀禮臺上,剛剛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于敏,看著空前壯大的科技方隊通過廣場感慨萬分:
“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使命?!?/p>
2015年1月9日,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坐在輪椅上,華發(fā)稀疏,謙遜與純粹溢于言表。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調(diào)。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長逝,享年93歲。
愿將一生獻宏謀!——他兌現(xiàn)了對祖國的諾言,以精誠書寫了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段蕩氣回腸的傳奇。
“氫彈之父”于敏的感人事跡篇七
他隱姓埋名28載,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不為外物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堅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信條;他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勛勛章、“共和國勛章”等多項榮譽的獲得者——于敏!
01 未曾留過學的“國產(chǎn)專家一號”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chuàng)者中,于敏是他們之中唯一一位沒有留過學的人。盡管如此,這位由我國自主培育的“國產(chǎn)專家”依然成為了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并在共和國最艱難的歲月里,在一張白紙上書寫了中國人用最快速度獨立研制出氫彈的神話。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在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屬天津市)。
于敏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淪陷區(qū)度過的,童年時期作為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年幼的他留下了慘痛的記憶。
1944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
但是在上學后于敏發(fā)現(xiàn),相較于工學院的老師只教授學生知識,卻不告訴學生根源,他更喜歡沉浸在“純粹”的理論探索之中。彼時,物理學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他。
1946年于敏轉(zhuǎn)到理學院物理系,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從此,于敏便與理論物理結(jié)下了一生的羈絆。
02 一次談話,開啟氫彈研究之路
1951年,研究生剛畢業(yè)不久的于敏被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此開始了他的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生涯。
在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過程中,于敏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jié)構(gòu)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同時,他還與北京大學楊立銘教授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1961年,時年34歲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漸入佳境,但在與時任近代物理所所長錢三強的一次談話之后,他開始從原子核理論研究轉(zhuǎn)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正如于敏自己所說的那樣,他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轉(zhuǎn)折就是他開始從事氫彈研究,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
在國際上,氫彈是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略核武器,氫彈研究更是被核大國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最高機密”。
在當時,我國想要研究氫彈,但是卻沒有任何經(jīng)驗可以借鑒,于敏雖然基礎理論雄厚,知識面寬,但對系統(tǒng)復雜的氫彈仍然陌生,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氫彈計算的繁復。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國內(nèi)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被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
可以說,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零開始,不斷依靠自己的勤奮,一步一步克服重重困難,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自主研發(fā),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
03 “百日會戰(zhàn)”,形成氫彈理論方案
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于敏和他的團隊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探索與試驗后,終于攻克了氫彈研究中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
1965年9月底,39歲的于敏帶領科研團隊在國慶節(jié)前夕一起去上海華東計算所做計算物理實驗,利用該所假期間空出的J501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當時國內(nèi)速度最快)完成了加強型原子彈的優(yōu)化設計。
同年10月下旬,于敏為上海研究人員作了“氫彈原理設想”系列學術報告,提出了兩級氫彈的原理和構(gòu)形的設想,并在計算機上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計算。
回顧在上海的近百個日夜,于敏帶領科研隊伍不斷探索、實驗,最終實現(xiàn)了氫彈原理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初級到能量傳輸?shù)綒鋸棿渭壍脑淼綐?gòu)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方案——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zhàn)”。
04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創(chuàng)下最短研究周期紀錄
在于敏的組織和部署下,我國氫彈理論研究實現(xiàn)了重大的突破。但是,氫彈原理還需經(jīng)過核試驗的最終檢驗才能確定是否正確。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正式成為繼美國、蘇聯(lián)和英國之后,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制造技術的國家。
也是從那時起,于敏確信他的氫彈原理是正確的,他也確信,我國已經(jīng)取得了設計實戰(zhàn)氫彈的自由。
1967年6月17日,在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其形狀之大在爆炸點以北250公里處仍能看到,煙云升離地面10公里,仿佛一顆人造“大太陽”,這標志著我國的氫彈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也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發(fā)展又取得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
縱觀全球,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lián)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中國的速度堪稱世界之最。
05 婉拒“氫彈之父”稱呼,他表示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需要
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于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卻始終不肯接受。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學、技術、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tǒng),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彼@樣婉拒別人稱呼他為“氫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并代表獲表彰科學家作了發(fā)言。在回顧自己五十年的科研歷程時,于敏卻淡然的說,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需要。
驚天的事業(yè),沉默的人生。這句話濃縮了于敏與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回顧我國核武器研制的歷程,是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科研力量攻克了核武器的秘密,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戰(zhàn)略需要的有自己特色的研制核武器的道路。
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背后無數(shù)個像于敏一樣,為了國家大義,甘愿“隱姓埋名”、披荊斬棘、忘我奉獻的奮斗者們,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脊梁”。
在他們身上,折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光輝,他們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忠于職守、以身許國,今天讓我們向這些共和國的脊梁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