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大家清楚是什么嗎?陳能寬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必看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精選篇1)
1947年,陳能寬與妻子裴明麗考入慕名已久的耶魯大學。僅用3年,便先后拿到了耶魯大學物理冶金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歷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助理教授。陳能寬在金屬物理領域的研究突飛猛進,他與合作者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打消了材料學界對位錯理論的質疑,這一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1948年,解放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在美的留學生們也時刻關注國內局勢。陳能寬與同門師兄顏鳴皋成立了“留美科協(xié)金屬小組”,一邊組織學術活動,一邊參與到協(xié)助留學生回國的工作中。
工作的便利和物質的豐足從未動搖過陳能寬歸國的決心,他將祖國的需要作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高目標。1955年,陳能寬與妻子帶著3個孩子乘“威爾遜總統(tǒng)號”郵輪,歷經(jīng)波折終于沖破重重阻撓輾轉回到祖國。他說:“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辦法不愛她。這種誠摯的愛,就像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呀!”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精選篇2)
1939 年,陳能寬以高分考入雅禮高中,在沅陵的雅禮校園度過了三年時光。雅禮中學是 1906 年耶魯大學在華中地區(qū)精心創(chuàng)辦的一所私立學校,有著“師資優(yōu)、管理嚴”的特點。教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的老師都是本學科造詣深厚的專家,國文老師由前清秀才和國學大師擔任,英語老師均為耶魯大學畢業(yè)生。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陳能寬對數(shù)理化的興趣愈發(fā)濃厚,尤其是化學成績特別突出,被同學們稱為“化學尖子”,還因為成績優(yōu)異免了學費。雅禮中學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也為陳能寬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不太愛說話、被同學喊作“老憨”的他,在戲劇、講演比賽、《雅禮周報》、英語角、體育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逐漸變得開朗起來。他特別喜歡排球、唱歌、游泳,家鄉(xiāng)溇水培養(yǎng)的好水性,讓他在學校游泳池游刃有余。1942 年,陳能寬以優(yōu)異的成績高中畢業(yè),獲得了保送資格,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最終他選擇了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工程系(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
1946 年,陳能寬從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順利畢業(yè)。1947 年,他前往美國耶魯大學留學,僅用一年時間就獲得了物理冶金學碩士學位,1950 年又獲得了耶魯大學物理冶金學的博士學位。在美國留學期間,陳能寬學習效率極高,刻苦鉆研,與同事發(fā)表的多篇論文都被公認為在金屬物理學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然而,學有所成的陳能寬始終心系祖國。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他有國難回,但回國的信念從未動搖。1955 年底,陳能寬夫婦排除重重干擾,毅然回到祖國。歸國后,他們先后在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金屬所任研究員,從事金屬單晶體形變領域科研工作,為提高新中國金屬零件成型加工水平打下了基礎。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精選篇3)
陳能寬在早期科學研究中,曾與3位美國學者發(fā)表多篇論文,他們觀察到室溫下體心立方金屬鉬變形后的亞結構,有別于鋁、銅、鎳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結果。陳能寬與R.B.Pond合作共同發(fā)表了“鋁中滑移帶的動態(tài)形成”;與K.T.Aust共同發(fā)表了“取向差對鋁雙晶體范性形變的影響”。他與R.B.Pond合作發(fā)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是金屬物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創(chuàng)舉。
回國后,為適應經(jīng)濟建設急需,陳能寬的大部分研究內容偏重于能較快得到應用者,他與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員進行了硅鋼片的加工結構與再結晶結構的研究,并在鐵硅合金中獲得立方結構的形成,發(fā)表了“鐵硅合金中立方結構的形成”等論文。
1959 年,陳能寬和金屬所李薰、龍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體缺陷和金屬鍵統(tǒng)一的金屬強度理論”的建議。1960年3月,陳能寬和陶祖聰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蘇聯(lián)學術考察2個月,就金屬強度等方面的問題與蘇聯(lián)同行進行詳細有益的交流。
陳能寬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晶及該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行為方面,解決了一系列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對中國技術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陳能寬在美國時,發(fā)表了多篇有關“位錯”的論文,與R.B.Pond教授合作發(fā)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得到了國際冶金界同行的廣泛認可,打消了材料學界對位錯理論的質疑,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溫高壓下行為方面的研究成果與經(jīng)驗,解決了一系列理論和實驗問題。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精選篇4)
原子彈的研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物理作業(yè),是一個需要基礎理論與具體應用緊密結合的系統(tǒng)工程。當原子彈計劃進行到1960年時,理論準備已經(jīng)有了一定突破,而驗證理論所必需的試驗進行得并不順利。我國急需通過爆轟物理實驗,對原子彈理論方案加以驗證。
1960年6月,37歲的陳能寬由中央選調到二機部北京九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擔任爆轟物理研究室主任。當時鄧稼先明確地對陳能寬說:“我現(xiàn)有的認識、參數(shù)和計算工具都無法單靠理論來解決至為關鍵的爆轟設計。你來了就好了,請你從實驗途徑來解決吧?!边@也是著名科學家王淦昌、彭桓武和郭永懷的共同看法。然而,在1960年,我國學術界在爆轟物理方面的實踐經(jīng)驗和學術沉積還接近于空白。
原子彈產(chǎn)生核爆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槍法”,一種是“內爆法”。“槍法”結構簡單,威力小,美國在廣島投擲的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就采用這種方法;“內爆法”結構比較復雜,但威力更大,而且更適合原子彈武器化的需要。為了保證原子彈研制成功的可能性,中國的核武器研制組織者決定兩條腿走路:“把比較高級的‘內爆法’作為主攻方向,同時進行‘槍法’的理論計算”。但是,人們最大的希望還是寄托在更高級的“內爆法”上面。
“內爆法”要求原子彈組裝的常規(guī)炸藥產(chǎn)生均勻的內向爆炸力,在以微秒(百萬分之一秒)計的計時精度內精確聚集到裂變物質的表面,使裂變物質瞬時內達到或超過臨界值。同時,爆轟所產(chǎn)生的高溫高壓使金屬變成第四態(tài)的等離子體,釋放出大量的中子進入裂變芯。要攻克“內爆法”,除理論上需解決一系列難題外,在試驗方面也有兩個“攔路虎”。一個是炸藥的組裝形式,一個是點火裝置。陳能寬帶領的爆轟實驗室的任務,就是通過試驗來設計炸藥的裝配方式。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事跡(精選篇5)
大學畢業(yè)后,一心希望在礦冶領域作出成就的陳能寬參加了留學考試,并收到了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1947年秋,他攜妻子裴明麗遠赴美國求學。3年后,陳能寬憑借出色的成績獲得了耶魯大學物理冶金學博士學位,歷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助理教授。這段時間里,陳能寬在金屬物理領域的研究突飛猛進,他與合作者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打消了材料學界對位錯理論的質疑,這一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1948年解放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在美的留學生們也時刻關注國內局勢。1949年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發(fā)表了題為《我們的信念和行動》的宣言,號召留學生盡早回國效力。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鄭重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陳能寬與同門師兄顏鳴皋組織材料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了“留美科協(xié)金屬小組”,一邊組織學術活動,一邊參與到協(xié)助留學生回國的工作中。
此時的世界正籠罩在冷戰(zhàn)陰云之下,“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美國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借口,禁止自然科學、工程學、醫(yī)科等學科的中國留學生返回大陸,并通過“硬軟”兩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國的留學生出示禁歸令,另一方面,調整相關政策使一部分留學生可以長期在美國居留、工作。這期間,參與過留美科協(xié)活動的學生相繼被傳訊、搜查、羈押,1950年9月留美科協(xié)被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