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名人故事范文

| 樂妍

梁儲(1451-1527年)字叔厚,號厚齋,別號郁洲居士,順德石[石肯]村巷口坊人(1952年劃歸南??h)。

戊戌會試第一名,傳臚二甲第一名,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選庶吉士。由翰林編修累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贈太師,入?yún)C務,一度出任臺閣首輔(丞相)謚“文康”御賜葬祭。生于景泰二年辛未七月十二戊申日子時,終嘉靖六年丁亥三月二十五日亥時壽七十七歲。 為官正派,敢于直諫。梁儲(1451-1527),字叔厚,號厚齋,別號郁洲居士。明景泰二年出生,順德石[石肯]村巷口坊人(1952年劃歸南??h)。

優(yōu)秀的名人故事范文精選篇2

一百零二歲的張充和在美國仙逝,引起微信朋友圈里一片懷念。張家四姐妹曾被譽為“最后的閨秀”,無可奈何花落去,如今也都一一凋零了。

所謂“張家四姐妹”,即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她們出身乃安徽合肥的官宦世家,曾祖是晚清名臣張樹聲(淮軍二號人物)。祖父張華奎,光緒十五年進士,官至按察使。父親張冀牅,受西式思想影響,是民國期間開明教育家,在蘇州創(chuàng)辦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與蔡元培先生也有交往。張家四姐妹可謂個個蘭心蕙質(zhì)、才華橫溢。好像葉圣陶曾說過,誰娶了張家四姐妹,都會幸福一輩子。

后來四姐妹所嫁皆為名人:老大元和嫁給昆曲名角顧傳玠;老二允和嫁給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老三兆和嫁給文學家沈從文;老四充和則嫁給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盡管四姐妹皆可被稱為“一代才女”,有的精詩詞格律,有的通曉英語文學,但要說傳統(tǒng)文化功力最深、才藝最廣而又最具藝術(shù)氣質(zhì)的,倒還是小妹張充和。

張充和,三歲始讀唐詩,五歲起練書法,據(jù)說百歲高齡時還能每天寫字。她兒時長期隨祖母住在合肥老家,祖母學問很好,擅詩詞,所以張充和從小即受祖母的熏陶,遍讀《史記》《漢書》《詩經(jīng)》等經(jīng)典。至十六歲時,她才回到蘇州九如巷的父親家中,和三位姐姐一起生活。十多年前,我讀二姐張允和《最后的閨秀》一書,書中寫到那時小妹剛來,她們還常常笑話她,后來才發(fā)覺,小妹的詩詞國學,卻是她們中間最好的。十九歲張充和考北京大學,由于在私塾從來沒學過數(shù)學,結(jié)果算學考了零分,但國文卻考了滿分。后雖被破格錄取,但時任國文系主任的胡適卻對她說:“你的算學不大好,要好好補!”那時她心想:都考進來了,還補個啥呀?因當時學文科的進了大學就再不用學數(shù)學,胡先生那是在向我打官腔吧!

不過張充和在北大三年級時因病而休學,最終未能獲得北大的學位。然而當時的北大中文系名流薈萃,系主任胡適,還有著名教授像錢穆、馮友蘭、聞一多、劉文典等等,都是親自授課,使張充和在那一段的學習期間受益良多。抗戰(zhàn)時期,張充和隨沈從文一家輾轉(zhuǎn)西南,先后在昆明、重慶,于教育部屬下謀得一份編輯工作,又結(jié)識了朱自清、唐蘭、馬衡、梅貽琦、章士釗、沈尹默等前輩。當時,許多淪陷區(qū)的文化人士先后來到重慶,使重慶成為后方的一個文化中心。在重慶的文化界中,有不少詩人、書法家和畫家,文藝活動相當活躍。也就是在此期間,張充和與不少文化人有詩詞翰墨往還,并有幸向沈尹默先生請教書法?,F(xiàn)在有許多介紹文章都直接把張充和說成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似乎在重慶時張充和正式拜了沈尹默為師,這好像不太確切。據(jù)張充和自己回憶說:“在重慶的時候,飛機常常來轟炸。其實我一年看不到他(沈尹默)幾次,他就告訴我,你應該寫什么帖。我去沈尹默那兒,一共沒有多少次。他對我的影響,就是讓我把眼界放寬了?!?/p>

據(jù)說張充和第一次到沈尹默先生處,沈看了她的字后,評點其為“明人學晉人書”,后建議她多研習漢碑、墓志書法。我們今天看張充和的書法,無論楷書、隸書,還是章草今草,其用筆厚實,結(jié)體方峻,想必也是受到漢魏書法的滋養(yǎng)。她的`字氣息靜穆,看似端莊秀逸,然不失古雅淳厚,人所謂“古色今香”,大致不差也。

上世紀四十年代,張充和還只是個二三十歲的女青年,工詩詞、擅書畫、通音律、能唱昆曲善吹玉笛,如此多才多藝,又加上她為人端莊大方,熱情開朗,因此在重慶文化界有著很好的人緣,深得長輩學者們的喜歡。與之詩詞書畫唱和的如沈尹默、章士釗、喬大壯、潘伯鷹、汪東等,皆一時之名流。譬如有一次章士釗給她的贈詩中就有“文姬流落干誰事,十八胡笳只自憐”之句,把她比作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但當時張充和對此“文姬流落”的比喻很不喜歡,此事只等到多年以后,張充和嫁給了傅漢思,并遠居美國,她才自我解嘲地說:還是章先生有遠見,他說對了。我嫁了老外,不就是嫁了“胡人”么?

張充和就是這樣的隨和大度。向她求書索畫,她總能讓人滿意而歸。不僅自己的書法,甚至收藏的名人尺牘或字畫,她也常常分送同好。五十年代末在美國,張充和曾有一段時期在加州大學圖書館工作,那時胡適恰在美國,也常去她那里寫字。所以張充和藏有不少胡適的墨跡手稿,但多少年來她也送出不少。最出名的是上海的黃裳,八十年代與張充和相見時,曾說起自己以前有過一張胡適的字,后來忍痛毀掉了。不料此語讓張充和動了惻隱之心,回美后就將自己珍藏的一幅胡適手跡《清江引》,加了幾句題跋,慨贈于黃裳。我認識一位南京的前輩編輯、作家張昌華先生,他也和張充和有過交往,張充和知道他喜歡民國文人,尤喜胡適書法,某年春節(jié),便突然寄他一封郵件,張昌華打開一看,竟是半幅胡適的字!大喜過望之余,只見詩后有一段小跋:“這殘片是1956年12月9日適之先生在我家中寫的,因墨污所以丟在廢紙簍中,我揀起收藏已近五十年,今贈昌華聊勝于偽,充和?!?/p>

熟悉張充和先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態(tài)好極,一切淡看。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輩子就是玩。”不論是詩詞書畫還是昆曲,她說只要高興就行,瀟瀟灑灑過一生,完了就完了,并不要什么傳世。其實,做學問搞藝術(shù),何嘗不也是如此?

優(yōu)秀的名人故事范文精選篇3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本推鸫参鑴?。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quán)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xiàn)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fā),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lǐng)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tǒng)領(lǐng)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lǐng)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xù)前進。

優(yōu)秀的名人故事范文精選篇4

陸隴其是清朝初年講授程朱理學的學者,當過知縣、御史一類的小宮。他與那些口是心非的偽逬學家不同,不僅能夠認真領(lǐng)會程朱理學的道理,而且還在實際中履踐這些進理,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

陸隴其行政斷案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重視道德教化。他認為,天下萬事萬物之中都包含著同樣的“理”,人們只有懂得了這些“理”,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規(guī)矩,循守國家的法制。所以他無論是履行公務,還是審訊犯人,總要首先深入淺出地講一番逍理,啟迪人們的良知知。

催繳賦稅,是朝廷賦予各級宮員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務,也是一件阻力很大的工作。一般的縣令在催繳陚稅時,總是指揮大批衙役下鄉(xiāng)督促,稍有緩慢不是懲罰肉體,便是罰糧罰款,搞得官民對立情緒很大,有時還會激成民變。而陸隴其卻不這樣做。他在當嘉定縣令時,每當繳糧納陚的日子臨近的時候,他通常把鄉(xiāng)親父老召集起來,給大家講一番按時納陚的道理。他說:“向大家收繳的錢糧,全是朝廷的國課,并不是縣官的私蓄。如果百姓們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時上繳錢糧,家心安理得,而且給當官的減去好多麻煩,以便有更多的工夫為民辦事。我與大家沒有任何宿怨,不想為收錢糧而杖責任何人。何況一旦受到杖責不僅要花許多冤枉錢,還要落得欠糧受責的名聲。倒不如及早湊齊應納之款,使你我都相安無事地辦完這件事。”鄉(xiāng)民們聽了之后,覺得陸隴其的話說得很實在,很透徹,樂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時,很少發(fā)生欠糧受責的事。

對于囚禁在監(jiān)獄中的犯人,他也好言相勸,進行開異。他曾經(jīng)寫過一篇《勸盜文》,派人給犯人們宣講,大意是:“人的本性原來都是善的,你們這些犯了罪的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一念之差,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來,關(guān)在這里受盡痛苦。這些都是由于人心中的雜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結(jié)果。然而人心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們能夠深刻地悔過往日的不是,去掉心中的雜念,就能重新做一個好人,依舊可以成家立業(yè)?!弊x到這里,在場收聽的犯人們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1692年陸隴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兩名文臣管理直隸、江南的書院。廷臣全都主張從翰林院中物色人選。康熙不同意,發(fā)出特旨:直隸派李光地去,江南派陸隴其去。大學士王熙急忙報告說:“陸某己經(jīng)病故了?!笨滴跬锝璧卣f:“為什么不早啟奏?”王熙回答說:“按照啟奏的條例,7品官在籍身亡不在向朝廷啟奏之列?!笨滴醭聊嗽S久,感嘆地說:“陸隴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p>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動物。在辦一件事情,或推行一項政策的時候,向人們講清道理,啟發(fā)他們的自覺性,可以減少行動的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逬理從陸隴其的政績中得到很好的證明。

優(yōu)秀的名人故事范文精選篇5

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原是貴族出身,后來家境破落。但他喜歡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就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十分專注。這一情形恰巧讓大臣楊素看到,楊素問道:

“你是哪兒的書生?”

“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p>

“你讀的是什么么書?”

“《漢書》中的《項羽本紀》?!?/p>

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密詳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前途無量,便鼓勵他:“你這么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睏钏鼗丶液螅亚闆r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jié)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感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并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采納李密的妙計,兵敗身亡。后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nóng)民起義軍,成為瓦崗軍的首領(lǐng)。

后來,人們用“牛角掛書”來形容讀書非??炭嗯?。

7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