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

| 徐球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大家了解過嗎?王永志是個怎樣的人物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篇1】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曾說,自己一生干了三件值得欣慰的事:研制導彈、送衛(wèi)星上天、送中國人進入太空并籌建中國空間站。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的貢獻不僅在于他的專業(yè)成就,還在于他對國家航天事業(yè)的深遠影響。從藍圖繪夢到拼搏圓夢,王永志始終將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在王永志的書房里,保存著他積攢了六十多年的科研筆記,一本本發(fā)黃的筆記本上,誕生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東風系列,長征系列火箭,中國人進駐太空等舉世矚目的成就。“宇宙是無限的,探索也是無盡期的,我們已經干過的算不了什么了,更壯麗的事業(yè)還在前頭”。

“永”懷“報效祖國”的鴻鵠“志”,做甘于奉獻的“追夢人”。

“我一定要按國家的需要、國家的利益為準繩,不能本位主義,更不能個人主義,要按照國家的利益?!边@是王永志動人的話語,更是他用一生行動的切實寫照。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篇2】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時刻,黨中央決定,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集中評選頒授。

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的奮力召喚。

在眾多杰出的功勛模范人物中,王永志先生作為“共和國勛章”的建議人選之一,以其卓越的貢獻和光輝的人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不可磨滅的印記。

王永志,這個名字或許在普通人中,并不如雷貫耳。

但在中國的航天領域,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巨人。

王永志,1932年11月生,遼寧昌圖人。

作為原總裝備部921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一生都與國家的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和載人航天事業(yè)緊密相連。

他不僅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更是多型號導彈研制、火箭研發(fā)的核心主持者。

他的智慧和汗水,澆灌出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璀璨花朵!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篇3】

1986年,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大力神火箭、德爾塔火箭等相繼發(fā)射失利,國際發(fā)射市場出現(xiàn)了運載能力短缺。

王永志敏銳觀察到稍縱即逝的機遇,和同事黃作義等馬上提出研制長二捆火箭,和院領導班子下定決心,承攬國際發(fā)射業(yè)務,打開國際商業(yè)發(fā)射市場的大門。1988年11月,中國長城工業(yè)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簽署了澳星發(fā)射服務合同。

這是中國與國外簽訂的第一份商業(yè)發(fā)射合同。然而,合同內容復雜而苛刻。美方要求,中方需在1990年6月30日前完成一次成功發(fā)射試驗,否則罰款100萬美元。

當時,王永志直面的考驗,不僅僅是用于發(fā)射的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僅存在于圖紙之上,還有必須在18個月內完成的時間限制。

決策的關鍵時刻,王永志代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立下軍令狀:保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火箭豎立在發(fā)射臺上。

一些外國同行都認為他“瘋”了,在他們看來,“沒有三四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王永志帶領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全體干部職工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zhàn)——18個月,24小時不停工,全箭24套44萬多張設計圖樣、120多個工藝攻關項目、5000多套特殊工裝、幾十個部段和十幾萬個零件、300多項大型地面試驗、20項技術難題,都被頑強攻克了。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篇4】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航天技術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航空航天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院長。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后院系調整進入北京航空學院)。

1961年畢業(yè)于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yè),后回國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工作。

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年5月4日,國際永久編號C第46669號小行星命名為“王永志星”。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研制戰(zhàn)略導彈、研發(fā)運載火箭、送中國人上太空并籌建“天宮”……這是組織交給他干的三件事,也是他用一輩子干的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謂驚天動地,足以讓一個人窮其一生。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跡【篇5】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一個貧寒的農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親眼目睹了國家遭受外敵欺凌的苦難,心中萌生了強烈的國防意識。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飛機頻繁騷擾遼東半島,這一幕更加堅定了他“有國無防是不行的”信念。于是,他毅然放棄了成為農業(yè)科學家的夢想,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踏上了追夢航天的征途。

在清華大學的學習期間,王永志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才華和勤奮的精神。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后來,因國家需要,他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學院深造,專攻火箭導彈設計。在異國他鄉(xiāng),他克服重重困難,用頑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掌握了先進的航天技術,為日后的航天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1年,王永志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yè),帶著滿腔的熱情和豐富的知識回國,投身到我國導彈研發(fā)事業(yè)中。他參與了多個導彈型號的研制工作,從“東風二號”到洲際導彈,他都是其中的核心骨干。在“東風二號”導彈的研制過程中,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面對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而是壯著膽子敲開了錢學森的大門,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并成功被采納。這一舉動不僅解決了技術難題,也讓他贏得了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贊賞和信任。

25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