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

| 徐球

王永志工程院院士的事跡是什么呢?王永志有哪些杰出成就?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

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精選篇1

1932年出生于遼寧昌圖縣,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1955年公派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火箭導彈總體設計。1961年畢業(yè)回國,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從此投入國防建設和航天事業(yè)。歷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主任、副院長、院長,國家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和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1992年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多項,榮膺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2010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將編號46669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王永志星”,2014年被太空探索者協(xié)會授予水晶頭盔獎,2017年6月入選“八一勛章” 首批候選人名單,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

1932年11月,王永志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的一戶貧苦農(nóng)家,父親為他取名“德寶”。由于家境貧寒,到了上學年紀,父親不愿讓他讀書,是大哥悄悄帶他到當?shù)匦W報了名。學校老師得知他是哭著鬧著要上學的,心生感動,于是說道:“‘有志者事竟成’,你志向遠大!我為你取名叫永志吧!”從此,王永志這個名字伴隨著他的求學時光與科研事業(yè)高歌前行,不斷譜寫人生新的華章。

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精選篇2

根據(jù)主席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戰(zhàn)斗英雄黃宗德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王永志出生于1932年11月,2024年6月去世,遼寧昌圖人,原總裝備部921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屆全國委員。

王永志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主持我國多型號導彈研制、火箭研發(fā)和參與制定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展藍圖,為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和載人航天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

曾榮獲“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稱號。

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精選篇3

兒時家貧,直到家鄉(xiāng)解放、分上田地,王永志的家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49年11月,17歲的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那時起,他“聽黨話、跟黨走,黨讓干啥就干啥”,開始把個人理想和祖國需要緊緊相連。

上中學時,他品學兼優(yōu),立志要當一名農(nóng)學家。然而,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飛機頻擾遼東,改變了這個東北少年的人生夢想。他立志投身國防,1952年考上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專業(yè)。

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學院航空系學習。兩年后,他又服從國家需要,改學火箭和導彈設計專業(yè)。

學成歸國,王永志成為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的一員,投身到了我國第一代導彈研制中,最先接觸的是東風二號。

東風二號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1964年6月,導彈發(fā)射在即,卻遭遇技術難題——西北戈壁的高溫天氣導致推進劑膨脹,導彈無法達到預定射程。

現(xiàn)場專家絞盡腦汁,都在考慮用什么方法再給導彈多添加點推進劑。這時,王永志站了出來,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從導彈體內泄出600公斤燃料,這枚導彈可達預定射程。”

本來射程就不夠,還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想法是天方夜譚。

問題解決不了,導彈就無法發(fā)射。情急之下,年輕氣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氣敲響了發(fā)射場技術最高決策人錢學森的房門。

仔細聽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錢學森把導彈總設計師叫來:“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的辦!”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呼嘯著點火起飛,果然命中預定目標,飛行試驗驗證了王永志建議的正確性。

這年,僅32歲的王永志開始在導彈研制領域嶄露頭角。

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精選篇4

王永志,1932年11月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著名航天技術專家,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火箭院第六任院長,航空航天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戰(zhàn)術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院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等職,被稱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chuàng)者”。

1949年,王永志初中畢業(yè),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保送至位于沈陽的東北實驗學校(遼寧省實驗中學的前身)讀高中。東北實驗學校是當時全東北最好的中學之一,學校環(huán)境優(yōu)越,師資力量雄厚。王永志徜徉其間,被生物課上所講的農(nóng)業(yè)科學深深吸引。他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目睹過中國農(nóng)村民不聊生的景象,農(nóng)民辛苦耕作卻無法果腹,于是他立志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改良物種、提高糧食產(chǎn)量,讓天下人吃飽穿暖。

1932年11月,王永志出生于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八面城鎮(zhèn)老房村一個貧農(nóng)家庭。和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孩子一樣,他從小就下地干活,6歲時還一個字都不認識。7歲那年,他的大哥不甘于因一家人沒有文化受人欺辱,背著父親把他送到八面城的南街小學報了名。這樣,王永志哭著鬧著要上學讀書認字的愿望總算實現(xiàn)了。幾年后,正愁無力升學之際,昌北縣(今屬遼寧省昌圖縣)解放了,貧苦家庭的孩子不用交學費就能去學習。家庭貧窮、生活艱難,讓聰明勤奮的王永志對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倍加珍惜。初中三年,他年年考第一。

王永志工程院院士事跡精選篇5

“1957年是‘火箭年’,這一年我成為‘火箭人’,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轉折的一年。”雖有不舍與忐忑,但王永志很快調整好心態(tài),堅定了服從國家發(fā)展需要、學好火箭導彈技術的決心。

莫斯科航空學院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設施,會聚了許多蜚聲國際的航空航天專家、教授,如蘇聯(lián)航天界著名專家科羅廖夫的第一副手、時任莫斯科航空學院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教授。

1960年,王永志畢業(yè)在即,米申看中了這名勤奮且充滿天賦的中國青年,主動提出帶王永志做畢業(yè)論文。在中蘇關系緊張破裂的局勢下,米申依然對王永志坦誠相待,寬慰他不要擔憂,坦言他們之間的師生關系不會因此而改變,并鼓勵王永志不要有任何顧慮,把畢業(yè)論文做好。在米申毫無保留的悉心指導下,王永志完成了畢業(yè)論文《洲際導彈設計》,且獲得了答辯老師的高度評價。米申十分高興,對王永志寄予厚望,勉勵他道:“這是你第一次當洲際導彈的‘總設計師’,希望這不是你最后一次當總設計師?!?/p>

在跟隨米申學習期間,年輕的王永志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養(yǎng)成了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迅速走向航空科技的前沿地帶。

25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