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
于敏這位“中國氫彈之父”同學們熟悉嗎?“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5“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集合5篇),希望能夠?qū)Υ蠹业男枰獛砹λ芗暗挠行椭?/p>
“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精選篇1)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zhuǎn)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中國核武器技術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他與鄧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學家多次商議起草報告,分析我國相關實驗的發(fā)展狀況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提出爭取時機、加快步伐的戰(zhàn)略建議。
在核試驗這條道路上,美國進行了1000余次,而我國只進行了45次,不及美國的1/25。
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們用熱血鑄就的一座座振奮民族精神的歷史豐碑!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獲了應得的榮譽。
20年前,在國慶50周年群眾游行的觀禮臺上,剛剛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于敏,看著空前壯大的科技方隊通過廣場感慨萬分:“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使命?!?/p>
2015年1月9日,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坐在輪椅上,華發(fā)稀疏,謙遜與純粹溢于言表。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調(diào)。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精選篇2)
于敏在回憶自己的“轉(zhuǎn)行”心路歷程時說到,“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p>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他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位小職員。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出于對理論研究的熱愛,于敏轉(zhuǎn)到理學院物理系,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xiàn)出來,并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歲的于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后,發(fā)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也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以我國當時的條件,想要快速突破氫彈著實困難重重。不過,“土專家”有他自己的辦法。此時,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決問題的特質(zhì)得以發(fā)揮,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里,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
“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精選篇3)
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69年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由于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xiàn)場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組織上特許其已轉(zhuǎn)移到西南山區(qū)備戰(zhàn)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于敏。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jīng)醫(yī)生搶救方轉(zhuǎn)危為安。
由于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進醫(y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1965年,正是我國氫彈研究的突破期。于敏發(fā)現(xiàn)了熱核材料白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后,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xiàn)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fā)現(xiàn),它身體結(jié)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nèi)耸植粔?。”“好,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p>
“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精選篇4)
于敏意識到慣性約束聚變在國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義。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圍內(nèi)作了“激光聚變熱物理研究現(xiàn)狀”的報告,并立即組織指導了中國核理論研究的開展。1986年初,鄧稼先和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fā)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試驗的建議。
事實證明,這項建議對中國核武器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與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書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建議加速發(fā)展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將它列入中國高技術發(fā)展計劃,使中國的慣性聚變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體的原因逐漸退出研究領域,卸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轉(zhuǎn)而以“顧問”的身份繼續(xù)為中國的核物理事業(yè)提供寶貴的咨詢和建議。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代表________和黨中央,登門看望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于敏向他致以誠摯問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
于敏衷心感謝________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高度評價黨和國家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決策部署,表示要繼續(xù)發(fā)揮好作用,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再作貢獻。 2018年12月18日,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22日上午10時,于敏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后,發(fā)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
“兩彈一星”功勛于敏人物事跡(精選篇5)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臺鎮(zhèn)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zhuǎn)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yè),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畢業(yè)后,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zhuǎn)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jīng)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lián)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于計算的繁復。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