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主要事跡
魯迅先生主要事跡(篇1)
一張消瘦的面孔,兩道銳利的目光,表情極其嚴肅,無絲毫笑意。每當提起魯迅這個名字,我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張臉,一幅我心中魯迅先生的肖像。 我讀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是以魯迅而命名的,使得我從小就對魯迅有所了解。魯迅先生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我很小就讀過他的很多作品,譬如《祝?!贰ⅰ端帯?、《孔乙己》。他寫的作品,對人物、背景等的描寫十分生動形象,讀著他的作品,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早在幼兒園,就聽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魯迅的名篇。那時的我,聽是聽了,但不懂得思考,只是純粹地聽。現(xiàn)在把這篇文章重新倒出來,再仔細的咀嚼一番。先生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讓我羨慕不已。輕輕閉上眼睛,百草園可口的桑葚,高大的皂莢樹,三味書屋嚴厲的教書先生,書桌上清晰地刻著的“早”字,一齊涌了上來。
然而,先生的一生并非都如童年那般美好,魯迅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陰晦黑暗的時期。人民看見無辜者的血從劊子手刀尖流淌而下,卻仍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用血裹著的饅頭治病、想盡辦法去吃別人的肉!
魯迅震怒了,他放棄醫(yī)學舉起了筆。他要登上思想舞臺,用文筆向舊思想挑戰(zhàn),以一個斗士的形象發(fā)出了深深的《吶喊》,人民心中沉睡已久的新思想終于被喚醒了。魯迅仍舊要用筆戰(zhàn)斗下去,驅(qū)趕迷信和愚昧,振興中華民族,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去奮斗!
魯迅先生的一生有許多被后人敬仰的名著,讀他的作品往往有點苦,不是一遍就能讀懂的,只有細細地品味,慢慢地思考,才能讀出其中的優(yōu)美之處來。可以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是魯迅對他自己一生的寫照。魯迅早已逝去,但他的靈魂永遠在天邊微笑,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我輕輕閉上眼睛,仿佛又看到魯迅從古城紹興的遠處走來。魯迅的精神在人們的心目中永垂不朽!
魯迅先生主要事跡(篇2)
魯迅,我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想到他那方方的頭與扁扁的鼻子便進入思考中:為什么鼻子那么扁?頭那么方?……這許多關于他外貌的問題好像是無理由的,記得在一本書中看到,魯迅曾說過:“你看見周圍黑洞洞的嗎就因為我經(jīng)常碰壁,所以我的鼻子也扁了?!边@是對他侄女的一段話,他侄女也是這么問的。細細品味,得知他在斥責國民黨統(tǒng)治的社會的黑暗,也說明了他到處遭人迫害的處境。
我拜讀過他的作品《彷徨》、《吶喊》、《狂人日記》,也確實像題 目一樣,開頭是不知所措,對社會抱有奇怪的看法;中期是鼓舞人民,希望群眾蘇醒;后來是對社會的失望,覺得社會無可挽救。不可否認,魯迅激勵過千百名胸懷大志的學生與無數(shù)愚昧的平民。因為他的筆。這筆可不一般,可讓國民黨都畏懼三分。我苦笑,魯迅的單槍匹馬換來的是什么?至少我認為他還是含恨而終,我想到他用筆與槍抗正,稍感無奈,他似乎也只有筆了??墒?,筆勝過槍。這個社會就是這樣,能得人心就是勝,無論是軟的毛筆還是硬的鋼筆。魯迅的思維蠻復雜的,我不太懂他想怎樣才滿意,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我好像都看見他支持過。
不過,要是他只是看見“天暗了”,那么也不會這么有主見了,會這樣批評這個社會。小時侯,的他已經(jīng)很懂事了,不知是為何,總是對他人抱有不滿,像別人說的:魯迅是個怪人。
不知是多愁善感了,還是感觸太深,竟會無理由地設身處地地為他想想,有時覺得真荒唐!
我想我這被子都不會像魯迅一樣了,他實在是太有思想了。也許就是這些對世事的不滿害了他,我寧愿讓幾個漢奸少活幾年,加在魯迅身上,讓他多寫寫這些文章,我也多看看這些文章,好充實自己。后來又想想,只有那個時代才有這種有深刻哲理的話誕生,否則也不會有“悲”與“樂”了……
這只是我一家之談,不經(jīng)一提。
魯迅先生主要事跡(篇3)
童年時代,魯迅常跟母親住到紹興鄉(xiāng)下安橋頭外婆家里,后來又到皇甫莊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橋頭、黃甫莊都在紹興昌安門外水鄉(xiāng),寬狹縱橫的河流靜靜地流過村邊。魯迅喜歡到鄉(xiāng)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jīng)》,還可以同農(nóng)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網(wǎng)的河上去劃船、捉魚、釣蝦,去欣賞帶著點點漁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鵝、牧牛、摘羅漢豆,呼吸清新的空氣……
每逢村子里演社戲的時候,魯迅就和小伙伴們一起搖船兒來到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湖里的戲臺前面,看武功演員翻筋斗。有時,他還和農(nóng)民的孩子一起學演戲、扮小鬼。他們在臉上涂上幾筆彩畫,手握一桿桿鋼叉躍上臺去,愉快地玩耍著。
農(nóng)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這片自由的天地里,魯迅不僅學到了許多社會知識和生產(chǎn)知識,還和農(nóng)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漸了解了農(nóng)民勤勞、質(zhì)樸的性格,同時也看到了舊社會階段壓迫、階級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魯迅和農(nóng)民的孩子常念誦的一首漁歌中,就有這樣的悲慘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兩天不下河打漁),餓得發(fā)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要哭出聲?!边@些對魯迅的思想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使魯迅知道農(nóng)民“是畢生受著壓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鳥并不一樣”。
魯迅先生主要事跡(篇4)
少年的不幸,讓魯迅遭受了很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他到日本留學后,決定學醫(yī),希望學成之后,可以回來“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病,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但是,幻燈片事件卻改變了魯迅的初衷。魯迅決定棄醫(yī)從文。在日本時,他寫了很多深刻的文章,并和弟弟周作人還翻譯了很多外國小說,但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落寞之際,魯迅本想去德國,但經(jīng)不住母親的哀求和經(jīng)濟上的壓力,他最終在29歲時選擇回國。回國后,他先在浙江紹興任教,后來在北京教育部任職,一個人住在北京的紹興會館。
這期間,正是中國社會最劇烈動蕩的時候,魯迅本應在此時大展拳腳,搖旗吶喊,但是在目睹了一次次以革命為幌子的政治秀后,他對于眼前所發(fā)生的一切,始終以懷疑的態(tài)度冷眼旁觀。他寧愿以收古董、抄碑貼、讀佛經(jīng)的方式默默地打發(fā)時間,也不愿參與喧囂動蕩的社會現(xiàn)狀。然而,這種百無聊賴的清靜生活對心懷壯志的魯迅來說,也有著說不出的苦澀。
但是,一本雜志和一個青年卻打破了魯迅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本雜志就是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而這個青年就是《新青年》的編輯錢玄同。
錢玄同是周氏兄弟留日的同窗好友,他在為雜志尋找優(yōu)秀撰稿人的時候,首先想到了周氏兄弟。周作人很爽快,但魯迅卻遲遲不肯答應。錢玄同拿出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勁頭,想方設法鼓動魯迅為《新青年》寫稿,但魯迅一直不為所動,直到兩人談到“鐵屋子”比喻時,魯迅的'態(tài)度才有所改變。
魯迅不愿出山的原因很簡單:“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死了,然而從昏睡人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但是錢玄同卻反駁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魯迅終于被說服,他寫出了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并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發(fā)表。自此之后他一發(fā)不可收,寫出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這一年的魯迅37歲,離他去世還有18年,但這短短的18年,卻是魯迅笑傲江湖、所向披靡的18年。
魯迅先生主要事跡(篇5)
魯迅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之后,便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事業(yè)。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民懷著真摯的愛?!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边@一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為了使祖國擺脫欺負、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行戰(zhàn)斗,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chǎn)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中國知識分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jié),中國人民決不甘受外人欺負、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tǒng),在魯迅身上得到集中體現(xiàn),后來又由于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的指導而得到升華,獲得了全新的性質(zhì)和時代內(nèi)容。他無私無畏,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沖鋒陷陣的模范,是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模范。魯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懊褡寤辍睏椷@正是中國人民對于自己偉大代表的最中肯貼切的評價。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他發(fā)表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zhì),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后,魯迅“一發(fā)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創(chuàng)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qū)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19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8月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他想用醫(y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醫(y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斗爭出力;還想以醫(y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fā)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xiàn)實的教育,使他終于認識到“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nèi)藗兊木?,于?9秋便棄醫(yī)從文,離開仙臺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臺醫(yī)專學習期間,結(jié)識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摯的情誼。